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学习 > 廉政建设 > 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发言:听好每一节课,走好专业每一步
教学副校长强调,每位教师应专注于每一堂课的质量,稳步提升专业水平,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发言:听好每一节课,走好专业每一步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发言:听好每一节课,走好专业每一步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今天借着全体教师大会的机会,想和大家重点聊聊“听课”这件事。咱们都知道,听课是教学教研中最基础也最关键的环节——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有明确的听课要求,教联体、教科中心组织的研究课、比武课、展示课,也需要大家积极参与。但更重要的是,听课绝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咱们每位教师打磨教学能力、实现专业成长的核心路径。我自己多年来只要有听课任务,都会主动参与,也真切感受到,只有“会听课、听好课”,才能真正从别人的课堂里汲取养分,反哺自己的教学。接下来,我就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咱们学校的教学实际,和大家分享四点“听好一节课”的关键做法:第一,先端正好听课的“心态”——抱着学习的态度走进每一间教室。不管授课教师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入职的新同事,咱们都要放下“评判者”的姿态,切换成“学习者”的角色。如果这节课上得精彩,咱们要重点记:哪些流程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哪些情境创设贴合学情?哪些引导方式突破了教学难点?这些“出彩点”很可能就是咱们自己课堂里欠缺的;如果觉得这节课还有提升空间,更要认真想:这个教学环节能不能换种方式设计?师生互动时能不能用更贴近学生的语言?学生出现疑问时,怎样引导才能让他们主动探究?这些“可优化点”,其实是在帮咱们提前规避教学误区,对自己的课堂改进大有裨益。第二,要做好听课中的“记与思”——不只是记流程,更要记思考。很多老师听课会记“教学步骤”,但真正有价值的记录,要聚焦三个方向:一是“亮点”,比如教师创新的课堂导入、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能调动学生兴趣的实验改进,用简练的文字记下来,方便后续借鉴;二是“不同点”,一千个老师有一千种教法,尤其是咱们学校教龄长的同事,在概念讲解、例题设计上都有自己的风格,咱们要对比思考:同样的内容,我会怎么教?结合咱们班的学情,哪种方法更有效?这种对比能帮咱们拓宽教学思路;三是“失误点”,比如教师板书出现错别字、例题讲解逻辑不清、实验设计导致误差大,咱们不仅要记“失误是什么”,更要分析“为什么会失误”“如果是我该怎么救场”,避免自己在课堂上犯同样的错。第三,要理性对待评课中的“意见”——用“扬弃”的态度吸收养分。听完课后的评课环节,大家千万别觉得“走个过场”就行。不同的老师听课重点不同,对同一节课的看法也会有差异:有的老师关注课堂氛围,有的老师关注教学效率,有的老师关注学生参与度。现在很多评课会多讲优点、少提建议,但即便如此,也一定有咱们没观察到的细节、没想到的角度。比如有的老师提到“某个环节可以增加小组讨论”,有的老师说“某个设问可以更有梯度”,咱们要筛选那些和自己教学理念契合、符合咱们学校学情的意见,记下来、融进去,对不适用的观点也不用纠结,保持理性判断就好。第四,要及时写好听课后的“反思”——让反思成为成长的“助推器”。很多老师听完课会把记录放一边,这就可惜了。建议大家听完课当天,花点时间写一篇反思,不用追求文采,两千字左右就好,从宏观的教学思路、实验设计,到微观的师生互动、设问方式、板书细节,把自己看到的亮点、想到的改进方法、听到的评课建议都梳理清楚。可能有老师会觉得“麻烦”,但大家想想:当你养成“逢听课必反思”的习惯,久而久之,不仅能更精准地发现教学问题,教学设计能力会慢慢提升,甚至写论文时也能有更多鲜活的案例和思路——这是我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成长,也希望大家能感受到。各位同仁,教学是一场需要不断精进的修行,而听课就是咱们修行路上的“捷径”。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把“听好一节课”当成日常教学的重要部分,主动参与、认真记录、深入反思。相信再过一段时间,咱们不仅能看到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提升,更能看到咱们学校的课堂质量、教学成绩再上一个新台阶!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发言:听好每一节课,走好专业每一步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806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