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调研 > 调研报告 > 2025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汇报:抓常规、抓细节、抓落实,我们不是喊口号!
教学管理注重常规细节落实,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确保每位学生受益,措施如何更有效?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分享的“2025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汇报:抓常规、抓细节、抓落实,我们不是喊口号!”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2025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汇报:抓常规、抓细节、抓落实,我们不是喊口号!一、沉到日常里才能看见问题,抓在过程上才可能出成效教学这个事,说到底就是个“人”字当头的活。课程可以统一,课表也排得整整齐齐,可你真要把课堂变成孩子愿意听、能听懂、听了管用的主阵地,一靠老师,二靠管理,三靠天天、不间断地“琢磨”。我们学校办到第六个年头了,说句实在话,这一阶段最核心的任务,既不是追热点,也不是赶时髦二次改革,反而就是死盯教学常规,把那些老师每天在做、学生每天在经历的环节,一个个拉出来、盯上去、改到底。这几年也没什么捷径,我们教务、教研、年级组、教导处,几乎全是靠“人跟上,劲跟上”在撑,制度再明白,没人问也会散;安排再漂亮,不管细也会空。我们现在执行的是“层层清单、周周过堂”,从学期初的教学计划审批审批、教案归档,到学期内每一周的作业抽查、推门听课、教研活动全程记录,所有流程不是靠“照章办事”,而是靠“回头踢一脚,前面就不敢躺”这样一步一挪地走起来的。有老师跟我说,你们这个管理节奏太细了,一周要交两次教案对照,单元作业要过审核,考试质量分析要写双份。我当时没多解释,只说了一句:“我们也是从教学一线干过来的,合不上劲的我们不做。只不过现在的课堂,有些地方你不趁早掐,等出成绩时就晚了。”二、多说不如多看,文字不如进门,推门听课我们不是搞形式,是揪问题老实说,现在“推门听课”四个字,越来越多学校在做,但有的地方把这四个字听出点“紧张”劲儿,老师怕,教研员怕,连学生都怕,结果做起来倒像一场“饰演课堂”。可我们怎么做的?就是一个原则:不搞应景,不抓典型,哪里问题多听哪里,哪位老师想突破就多听他。还得说这个制度是一步步“逼”出来的。我们2023年底出过一次状况。初中部有个年级,期末质量分析一看,居中但拔高不足,尤其文科几门课学生普遍反映“听是听得懂,练就练不出”。我们几个中层一听就知道教学环节出问题了,因为“听懂”和“学会”中间隔着很远一个坑。之后我们改了机制,安排听课组每周固定跨学科“四支小队”,一个队三人带一台记录平板,不提前打招呼。来了不插话,课后两句话:第一课你觉得环节跑顺没?第二学生有没有动脑?都由执教老师本人先讲。哪怕讲得不全我们也不给结论,限时一天内提交“课堂校正建议单”,我们才反馈改善意见。长时间下去,不仅老师习惯了“直视问题”,有几个年轻老师还主动请我们多听几节,“再帮我把课堂节奏抓一下”。三、一课上得好不好,不是看黑板有多满,是看学生的眼神有多亮项目化教学我们接触得也不算晚,从课程整合到学科融合、跨学科实践,教研组活动也从以前的“抄条文”变成现在的“拉案例”。但不怕您笑话,多数老师刚接触还是不适应,总问:“这样拼起来不会让学生更糊涂?”我们自己也清楚,如果不在课堂中慢慢渗,效果就是“四不像”。这事我们是怎么一步步推进的,说穿了就是“两步试错、三步落地”。先试错,就是把一组老师推上来试,一组围观、一组评估,不搞竞赛、不搞亮相。出了问题也不通报,就是不开总结会,让讲课人自己复盘。再落地,就是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安排学生随堂笔记不限定格式,只要求“记到你明白为止”,下来分析文字是否有“自己的理解”。去年初三英语组有一次尝试很有意思,一组老师在讲“环境保护”单元时决定结合社会学资料做一组“城市噪声观察”主题阅读分析,结果不仅选择性阅读精准度大幅提升,连作文批改反馈中原先“套模板”的写作也主动转向基于数据论证的表达了。这一组案例拉出来在教研室讲了一次,底下听的年轻老师频频点头,几天后语文组也搭了一套“跨文本解读”的课题计划。所以后来我们说,要想“教师教法真变化”,不是靠开几次大会,而是得靠“带一批人、给一块地、出一次实效”。四、作业不是为了交,是为了发现学生没学会啥现在作业这件事争议不少。有枪毙“重复类”的,有反对“大题量”的,也有人觉得“线上检查”更方便。但我们学校教务和年级组坚持一件事:作业是教学反馈的第一门户,要么留得扎实,要么就别留。怎么扎实?其实就是得逼着老师们想明白“我为什么留这题”,不是为了多少道,而是为了让孩子“断在哪一道”上我们能看得出来。数学组有几个骨干老师,作业设计时会标记一下“这一题对应知识点”“这一题看看有没有方法反应”“这一题就是给拔高组用的”。学生交上来后,分析难度就成体系了。语文学科就更细化一点,干脆把作业分段结构——积累背记类、文本分析类、写作实践类,每一块对标教学目标,学生也清楚“我今天写的是哪一类”。这种操作虽然麻烦,但用起来确实节省我们第二轮备课时的一堆精力。我们也不是要求每位老师都做得这么细,但起码你得能说得明白,“为什么是这几题”。成绩批阅后,每月一次我们会抽批五组学科的学生作业(A、B、C三个水平段),要求主批教师写一份“作业数据反馈记录卡”。别看这东西简单,一段时间下来,语文、科学、历史几个教研组都说“终于让我们看见哪些孩子掉队了,掉在哪了”。五、质量追踪要动真格,辅优补差得动得细成绩出来的时候,是最残酷、也最真实的时刻。教研会上几个年级组坐一起,一张张成绩分布表,对着看,基本都一句话开头:“语数英还行,科学这一块有点虚。”说实话,我们也不是追成绩的人,但要说教学,要说质量,这张卷子最后还是要给到家长那一端的。你说数据不要紧?那是假话。我们学校是怎么抓质量的,不复杂,也不花哨,几套流程:一是每次考试必须有质量分析报告,但要有人分析,不是照搬数据打印了事;二是重点查边界学生和临界分段,谁提上来了,谁又反复下去了,一一过数;三是发现问题的班级、学科,年级组必须做“调整回应”,不是推给学校,不是怪学生。1.临界生成了“追踪卡”,不再流于形式我们六年级和初三两个毕业年级,从开学第三周开始建了“临界生成长档案”,不是统计成绩那种,而是一张人、一栏重点难项,一栏对应策略,由年级组、科任教师、家长三方共建。这个做法所有人刚开始都嫌麻烦,特别是有些科任老师说:“我手上辅导的孩子太多,记不过来。”但干了几个月下来,大家反过来说了一句:“要不是盯着卡标,我可能真不知道这个孩子的‘作文跳句子’问题是这么严重的。''家长也反映,这种“你不找我催交流,我也能知道教学节点”的方式省心又省事,“不是要我天天帮写作业,而是帮我知道该在哪发力。”这个档案卡,我们现在做得还不够精细,但已经纳入了“学期教务闭环考评”,开学、期中、期末三次集中研读,必须有组长点评痕迹,教导处有电子备案。辅导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真问真看真推。2.跨班资源共享,优生拔高不是私活优生提高班,我们不叫“竞赛组”,因为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不是“出战绩”,而是“拔角落”。有几位骨干老师主动提议:“能不能把一周里自己讲的重难点,用更开放的方式,拉几个班的学生一起来听一听?”最早我们是担心排不开、位置不够,但后来教研室做了个试点,每周四下午最后一节,拿出两个教室做题讲评、面批复盘,不搞应试讲解,纯粹集中突破“会但写不全”“看得懂公式但入不了题”的问题。这个模式一搞就是半年,最直接的反馈是学生说“这节课是走着去的,不是被叫去的”。老师上课也轻松,不为追进度,只专注打“盲点”。我们不是每个年级都开得开这种课,但只要在重点考段前,总有几位老师不等安排,资料自己来,名单自己定,课自己教。组长也会把这些老师的做法梳理成文,在年级小决策会上先过一轮,成功的拉开层次,没出成效的,回来做调研修正,也不怕讨论。六、问题反思与后续打算:常规不常做,规范也会变形管理说到底就是人的事,制度立得再全,只要落实松了、追问轻了,一样打滑。而且,我们也并不是时时都抓得住节奏,一学期下来,该说说不足了。1.老班年级跟得紧,非毕业年级监控易松动例如,初中部七年级部分教研组就反馈过,“备课打卡落实总是靠组长催,主要是大家觉得‘这学期目标不硬’。”开门见山,如果一个教学环节就是靠“严要求的项目年”来推动,那长期肯定会松火。我们的问题已经显现——有的年段,集备质量开始下滑,统一作业落实不到位,行政随机听课也偏重毕业班。这对我们提出了反思:教学管理不能沉得太极端,不能只见毕业班在冒泡。全年段抓常规,抓的不是任务结束的结果,而是过程协调、有序、持续的调性。2.年轻教师“教学研究力”不均衡,教改推进累得靠个别人我们这几年新招的年轻教师里,有不少在课堂表现上是突出的,善于用新方法,学生反馈也不错,但真要拉他们去参加“集体研修”或让他们做“案例示范”,人一下就缩回去了——不敢说、不会写、不愿讲。我们意识到:“教学常规+教育研究”这两件事,在年轻老师认知中并不平衡。很多人觉得前者是“硬任务”,后者是“加班活”。这怎么解决?靠念文件、开会宣讲是解决不了的。接下来我们教研室打算重新梳理“研究类任务”的分担方式和成效奖励,把“说课稿”“课堂反思”“一题多解”这种贴近教学的写作,纳入校级“微成果”认定里,和师资发展一并做挂钩,不能再让愿意干的人干不动,不愿干的什么都不背。七、写在最后:这条路,没快路,也别想着抄近路回头看看这一年的教学常规工作,说实话,抓得不算快,但抓得一天天还算稳。我们没有搞什么大的“教学改革宣言”,也没整太多“创新口号”,就靠几个老面孔,每天磨、每天揪、每天顶着家长的催、老师的疲、学生的盼,一步步往前拉。我们知道,教学质量的提升不靠“报告写得多好看”,靠的是目光有没有落到“每堂课每个学生”的细节上;教学常规的扎实也不靠“文件下发得多利索”,而是在办公室清晨翻课表的手、下课巡视在走廊的脚。接下来的路还长,干在当下的这帮人,也许熬的是压力、付的是时间,但我们也见过课后孩子主动问问题的光亮眼神,也听过家长真心感谢老师时不太利索的话语;这些,都是鼓起劲再干一年的理由。我们学校还在成长,人也在成长。教学这条路,我们一天也不敢松劲,一件事接一件事去做,不赶热闹、不跑虚招,实打实把课上好,把学教透,把质量撑稳。我们相信,真正的提升,是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我们看得最清楚。
本文标题:2025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汇报:抓常规、抓细节、抓落实,我们不是喊口号!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81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