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调研 > 调研报告 > XX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2025年度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工作报告(精品)
XX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积极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创新工作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文化传承活力。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XX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2025年度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工作报告(精品)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XX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2025年度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工作报告(精品)2025年,XX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在上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紧密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推进“XX薪传”党建品牌建设。通过创新实践“12345”工作法,中心党支部有力促进了党建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业务的深度融合与同频共振,为区域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坚实动力。本报告旨在系统总结本年度工作成效、分析存在问题并规划未来发展方向。一、总体工作成效与基本情况2025年,中心党支部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基于2024年荣获“XX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单位”称号的良好基础中心全体党员干部再接再厉,在非遗项目普查、活态传承、宣传推广及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截至2025年9月,中心共有在编及聘用专职工作人员18名,其中党员12名,党支部组织健全,战斗力强。本年度,中心争取并获得年度预算总额约280万元,为非遗保护、研究、传承活动及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XX区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据统计,全区共有各级非遗项目140项其中包括国家级名录项目2项、省级6项、市级34项及区级132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心工作的核心与根基。二、核心工作举措:“12345”工作法实践路径为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中心党支部探索并实施了“12345”工作法,将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发展的强大动能。(一)紧扣“一个”核心,筑牢思想政治根基中心党支部始终将XX革命精神作为思想灯塔,深植红色根脉。支部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指导工作实践,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破除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思想障碍与路径依赖。通过举办专题研学、组织党员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党性教育等方式,引导全体人员赓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些举措不仅锤炼了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的作风,更将理论学习成果有效转化为谋划符合区域实际的非遗保护政策、推动公共文化发展的具体行动。(二)发挥“两个”作用,激发队伍内生动力聚焦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双提升”,是激发队伍活力的关键。党支部作为战斗堡垒,主动找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围绕XX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重点任务,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确保中心各项业务工作高质量推进。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心设立了“党员先锋岗”,要求党员在非遗项目申报、数字化建档、重大活动保障等关键环节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带头攻坚克难。通过构建“抓党建不离中心工作、抓业务不离党建工作”的联动模式,形成了全员创先争优、积极参与的生动局面。(三)健全“三项”制度,提升内部管理效能规范高效的管理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心党支部从制度建设入手,全面提升管理效能。一是深化学习制度。制定并严格执行年度学习计划,创新采用“线上平台+线下研讨”“专题党课+非遗知识讲座”等多元化形式,组织党员干部系统学习党的政策法规与非遗专业知识,并将学习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推动理论学习从“软要求”转变为“硬约束”。二是落实周例会制度。每周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动态总结业务进展,分析存在问题,现场协调解决方案,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能够高效落地。三是严格工作与组织制度。细化了非遗普查、项目申报、资金使用等核心业务流程,明确了各岗位责任分工。同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制度,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锻造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四)强化“四项”保障,夯实事业发展基础中心党支部从四个方面入手,为非遗保护事业发展筑牢根基。一是在支部建设上,拧紧“总开关”,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二是在阵地打造上,建强红色阵地,精心打造了集党建文化墙、党员活动室、非遗图书角于一体的多功能党建文化空间,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三是在激励关怀上,将健康体检、带薪休假等关心关爱制度落到实处,并通过“请进来传技艺”与“走出去学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四是在作风锤炼上,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和谈心谈话,依托新媒体平台将党员学习教育延伸至“云端”,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引导党员干部用活碎片化时间开展“掌上”学习,以严实的作风正风肃纪,推动队伍建设从“宽松软”走向“严紧实”。(五)深化“五个”融合,彰显党建品牌实效中心党支部致力于推动党建与非遗保护业务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的深度跃升,让“XX薪传”党建品牌在实践中彰显强大生命力。一是与传承保护深度融合。锚定XX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中心加快了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布局。截至2025年9月,已初步建立起包含240余个非遗项目的电子档案库框架,并完成了对其中85项区级以上非遗项目的深度数字化信息采集与建档工作,为传统文化留存了珍贵的“基因密码”。二是与宣传展示深度融合。党支部引领策划了一系列富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如“年味XX·荟萃非遗”系列活动并在“5.19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于XX广场、XX红街等地标性场所组织了大型非遗展演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中心还积极组织XX剪纸、XX民歌等代表性项目亮相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并配合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拍摄专题片,有效提升了“党建红+非遗彩”的品牌知名度。三是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中心组建了“薪火志愿服务队”,由党员带头,定期深入社区、景区、校园开展非遗教学、政策宣讲和展演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志愿服务队已开展各类活动超过30场次,服务群众近万人次,让鲜艳的党旗在文化服务一线高高飘扬。四是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创新实施“引进来讲、走出去学、自己摸索干”的人才培养模式。本年度,中心邀请了3位省级专家学者来区授课,并组织业务骨干赴外地先进单位交流学习,有效激发了队伍的创新活力。同时,成功举办了5期针对非遗传承人的专业技能提升培训班,培训传承人及从业者超过40人次,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了新动力。五是与为民服务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党支部还建立了与困难群众、高龄传承人的结对帮扶机制,定期走访慰问,以有温度的文化服务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三、存在问题与不足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资金保障有待加强。尽管年度预算能够保障基本运营,但面对大规模数字化建档、珍贵实物资料抢救性保护以及高水平宣传推广活动,资金缺口依然存在,项目资金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二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挑战。非遗传承普遍存在后继乏人的困境,特别是部分传统技艺类项目,传承人年龄结构老化,青年一代的传承意愿不强,存在传承断层的风险。三是活化利用路径有待拓宽。如何将丰富的非遗资源更有效地与旅游市场、文创产业相结合,在保持其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产业化路径,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四是数字化保护应用层次有待深化。目前数字化工作主要集中在信息建档层面,对于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进行深度开发和沉浸式体验展示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和人才储备不足。四、下一步工作规划展望2026年,中心党支部将继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问题、补齐短板,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持续深化党建引领。进一步完善“12345”工作法,探索建立党建与业务融合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党建工作在关键项目中的引领作用得到100%体现,将党建优势更精准地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全力加速数字转型。计划在2026年内,完成剩余50项区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建档工作。同时,启动“云上非遗”数字展览馆项目,开发线上小程序,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生动的非遗文化体验。三是着力强化人才梯队。计划全年组织不少于8场针对青年传承人和后备人才的专题培训。同时,积极探索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推动将2-3项具备条件的非遗项目纳入教学课程,从源头上培养传承力量。四是系统提升品牌影响。积极谋划,力争在2026年推动至少一个XX区的非遗项目参加国家级大型文化展演或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XX非遗的国内外影响力。五是积极促进产业融合。重点扶持和培育5个新兴的“非遗工坊”,鼓励传承人与市场对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非遗文创产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新模式,切实提高传承人的经济收入,增强非遗保护的内生动力。
本文标题:XX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2025年度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工作报告(精品)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816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