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在区委组织部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研讨会上的发言
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领会精神实质,指导实践工作,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在区委组织部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研讨会上的发言”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喜欢。
在区委组织部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研讨会上的发言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心得体会。最近一段时间,我反复研读这部重要著作,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总能获得新的启迪和感悟。今天,我想结合我们组织部门的工作实际,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思想,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一些我个人粗浅的感悟和思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思想寻根:在“人民就是江山”中校准工作的价值原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在第五卷中反复出现,字字千钧。初读时,我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的冲击力;再读时,我开始深刻反思,我们组织工作的价值原点究竟在哪里?我们每天忙碌的干部选拔、基层党建、人才引进,最终的指向是什么?过去,我或许会习惯性地从工作流程、考核指标的角度去思考,认为把程序走到位、把任务完成好就是尽职尽责。但通过学习,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组织工作的本质,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选好人、育好才、建好组织。我们的工作成果,不是体现在写了多少报告、开了多少会议,而是体现在我们选拔的干部是否真正为百姓办了实事,我们夯实的基层党组织是否成了群众最信赖的“主心骨”,我们引进的人才是否为增进民生福祉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我联想到,我们常说要考察一名干部的政绩,那么,政绩的“评卷人”是谁?最终还是人民群众。群众脸上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功劳簿”;群众的口碑,就是最硬的“军令状”。总书记的论述,就像一把思想的刻度尺,时刻提醒我们,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份沉甸甸的答卷,我们每一位组工干部,都是答卷人,也都是监督者。这让我对自己肩上的责任,有了更深沉、更敬畏的理解。我们的一切努力,最终都要落脚到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品质上,这既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价值的归宿点。二、实践观照:在“生活品质提升”中感受时代的温暖脉动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再到第五卷中重点强调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不仅是词语的演进,更是我们党对人民期盼的深刻洞察和精准回应。作为一名生活和工作在*的党员干部,我既是党的政策的执行者,更是这些变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常常在想,“生活品质”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有些宏大,但它其实就体现在我们身边一个个具体而微小的变化里。我记得几年前,我到*街道的一个老旧小区调研,那里的居民跟我抱怨最多的是停车难、环境差、下水道堵塞。而今年我再去时,惊讶地发现,原本坑洼的路面变得平整,杂乱的空中“蜘蛛网”不见了,小区里还见缝插针地建起了一个小巧精致的“口袋公园”。傍晚时分,孩子们在公园里嬉戏,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下棋聊天,脸上洋溢的安逸和满足,是对“生活品质提升”最生动的诠释。这种变化,不是靠某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源于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系统性施策,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结果。我还有更深的感触。我的孩子就在家附近的*小学上学。过去,我们做家长的,总担心教育资源不均衡,想方设法托关系、找门路。但近几年,区里大力推行集团化办学,优质的教育资源被精准地“滴灌”到每一个普通学校。老师们定期交流轮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设备同步更新。现在,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我们做家长的,心里踏实多了。这份踏实,就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同样,在医疗方面,我看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广。家里的老人有个头疼脑热,不用再大老远跑到大医院排长队,社区医生就能及时处理,还能通过医联体绿色通道,精准对接上级医院的专家。这种便利和安心,就是触手可及的幸福感。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点滴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总书记所说的“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有温度、有质感、可感知的。它体现在更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里,体现在更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里,体现在更公平安全的社会环境里。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每当看到这些积极的变化,我内心都充满自豪,也更坚定了我为之奋斗的信念。三、履职自省:在“狠抓落实”中探寻组工干部的担当路径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总书记在书中为我们指明了“怎么做”的行动路径。对照这些要求,我时常反躬自省:作为一名区委组织部的干部,我应该如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伟力,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首先,是要在“选贤任能”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导向。组织部门是干部之家,我们的考核评价体系,就是指挥棒。我们推荐什么样的干部,就体现了什么样的用人导向。学习之后,我更加坚信,我们必须把干部是否“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多去基层一线、项目现场,近距离、多维度地观察干部的所作所为。要敢于为那些不善于“作秀”但善于“做事”、不追求“显绩”但注重“潜绩”的干部撑腰鼓劲,让“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在全区干部队伍中蔚然成风。其次,是要在“强基固本”中练就深入群众的真功夫。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办公室里看材料、听汇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每个月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沉到基层。记得有一次,在*村调研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时,我原计划是和村支两委开个座谈会就走。但在村口,一位老大爷拉着我,反映村里灌溉水渠年久失修的问题。我跟着他走到田间地头,才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紧迫性。这件事给我触动很大,群众的“急难愁盼”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看似与党建工作“不搭界”的小事中。只有我们的脚步真正踩在泥土里,我们的心才能和群众的心贴在一起,我们制定的党建工作方案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最后,是要在“自我修炼”中发扬钉钉子精神。民生工作千头万绪,非一日之功。我们组织工作同样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无论是培养一名优秀年轻干部,还是打造一个坚强战斗堡垒,都需要我们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要摒弃浮躁心态,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像钉钉子一样,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把工作钉实、钉牢,真正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同志们,捧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如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它让我更加坚信,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我们手中的权力、所做的工作,都来自于人民的赋予和期盼。我们唯有时刻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才能不负组织的培养,不负时代的重托。以上是我的个人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区委组织部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研讨会上的发言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832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