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发言 > 发言材料 > 学习2025年《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研讨发言材料精编9篇
乡村振兴规划强调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目标实现。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学习2025年《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研讨发言材料精编9篇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学习《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研讨发言材料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篇章,也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崭新蓝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当时刻秉持“披荆斩棘、奋勇前进”的拼搏姿态,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挥毫泼墨”,精心描绘“振兴”画卷,矢志不渝地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希望田野”上。以“梦想”开篇,倾心勾勒“心向党、志在农”的“信念画卷”。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党的领导则是这一宏伟蓝图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数实践证明,近年来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无不源于党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引领。“心中有梦,脚下有路”,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己,特别是深入学习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乡村全面振兴的各项政策不走样、不变形、不打折。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乡村共繁荣,与农民同甘苦,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绘就“心向党、志在农”的信念画卷。以“奋斗”着墨,竭力描绘“耕新田、拓富路”的“拼搏画卷”。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呼唤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精神。回顾过往,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我们面对重重困难,从未退缩,以坚韧不拔之志,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当前,乡村振兴进入新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多样,我们需时刻保持战略定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要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挺直担当作为的脊梁,拒绝消极懈怠,勇于向“硬骨头”开刀,以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勇气和决心,向乡村全面振兴的难点痛点发起冲锋,在不懈奋斗、持续作为中绘就“耕新田、拓富路”的拼搏画卷。坚持用“绣花功夫”雕琢“乡村振兴梦”,一环扣一环抓落实,一年接一年干实事,确保乡村全面振兴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每一项举措都能开花结果。以“情怀”收尾,深情书写“惠民生、暖民心”的“为民画卷”。乡村振兴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亿万农民的深切期盼。农业现代化让更多农民享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让村民生活更加便捷,乡村治理创新让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立场,聚焦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民有所需、我必有为中书写“惠民生、暖民心”的为民画卷;要以农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乡村全面振兴成效的标尺,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等重点领域,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让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受益,使乡村振兴的各项措施真正转化为农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和安全感。学习《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研讨发言材料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蛇年的春天拉开了序幕,是流水潺潺跃动人心的美好、是花开万里满目希望的从容,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深耕“希望沃野”,在这片荡漾着爱与温暖的土地上,唱响一首首丰收的赞歌,真正实现村庄美、产业兴、百姓富,在静待春华秋实中让“幸福满筐”。深耕“春风花草香”的自然山野,静待新绿变茂林,让魅力风景装满“生态箩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美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广大群众内心深处的向往,更孕育着千万宝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乡村风景接连“美出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争相打卡,从移步换景的户外徒步,到挖竹笋、挖野菜等趣味十足的体验活动,再到内容丰富的研学旅行……这深耕“心宽境自阔”的精神原野,静待初心换真心,让快乐美好装满“幸福箩筐”。“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对于生活在乡村里的群众来说,除了美好宜居的自然环境,还有蒸蒸日上的产业和生活外,更想要心情舒畅、万事可期,若是一天到晚都为身边的小事烦心,或因邻里矛盾、占道问题等口舌是非不断,自然眉头难展、心结难纾。广大党员干部当深耕“心宽境自阔”的精神原野,既要围绕大家最关心最在意的问题入手,从基础设施升级、公共服务优化等工作上见变化,让大家的出行更便利、办事更快捷,同时也要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在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中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做到凡事商量着办,进而激发大家的“主人翁”意识,一起想办法把乡村建设得更好、把生活过得更舒心,静待初心换真心,让快乐美好装满千家万户的“幸福箩筐”。学习《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研讨发言材料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答好“近和远”“点和面”“新和旧”三道题,书写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乡村振兴“精彩答卷”。既重短期成效,又怀长期愿景,答好“近和远”的辩证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势头强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产业结构单一、创新发展动力不足、高素质人才流失等问题依然存在。要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把干在当前和长远谋划结合起来,实现抓当下和利长远的“双向奔赴”。一方面,要立足当前,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阶段性任务,找准突破口,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把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办实、难事办妥,解决好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办牢,积小胜为大胜,奋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长远目标。既抓重点突破,又顾整体推进,答好“点和面”的统筹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今年,《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工作进行系统部署。从“乡村振兴”到“乡村全面振兴”,两字之差,清晰展现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方位目标的确定。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复杂而宏大的系统性工程,绝非一蹴而就,需以“滴水穿石”的恒心、“绳锯木断”的毅力,从细微处着手,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关键环节上加油使劲、持续用力,以点滴之功汇聚磅礴力量,推动乡村振兴稳步前行。同时,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始终秉持“一盘棋”思维,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统筹优化乡村振兴总体布局,推动各领域全面起势、多点开花,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多维度协同共进、多领域深度融合、多层次联动发展。既要守正固本,又求创新驱动,答好“新和旧”的融合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着重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也是历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充分彰显了我党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关键转型期,坚持守正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引领效能,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之举。一方面,要把守正作为创新的基础,在守正中稳固舵盘、明晰航向,矢志不渝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立场,突出问题导向,准确把握乡村振兴工作的政策取向和实践路径,确保乡村振兴始终朝着正确方向、沿着正确轨道稳健前行。同时,要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从技术革新、要素配置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入手,探索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用新质生产力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力量。学习《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研讨发言材料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乡村振兴战略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群众做到“共情、共行、共进”,用心用情用力巧答乡村振兴“民生卷”,真正让乡村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始终与人民群众“共情共鸣”,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巧答民生福祉“满意卷”。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然而,在现实中,乡村地区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广大党员干部当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共情共鸣”,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面,要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开展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民生问题台账,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丰富文化生活;要关心关爱农村弱势群体,加大对贫困家庭、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的帮扶力度,落实好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真正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巧答民生福祉“满意卷”。始终与人民群众“共为共行”,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巧答民生发展“动力卷”。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共为共行”,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实干精神推动乡村各项事业发展。一方面,要立足乡村实际,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和责任分工,确保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产业发展方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励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共同创造美好家园;在面临资金短缺、技术不足、市场风险等问题时,要与群众一起想办法、找出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源,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形成发展合力,真正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巧答民生发展“动力卷”。始终与人民群众“共进共赢”,以“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合力,巧答民生幸福“提升卷”。乡村振兴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共进共赢”,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得到更多实惠,提升民生幸福的“获得感”。一方面,要加强产业带动,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让农民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实现产业增值和农民增收。企业和合作社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市场信息、产品销售等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另一方面,要强化乡村治理,共建和谐家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农民群众参与到乡村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中来,真正以“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合力,巧答民生幸福“提升卷”。学习《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研讨发言材料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
本文标题:学习2025年《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研讨发言材料精编9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846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