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党员干部通过学习纪念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深刻体会到和平来之不易,应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四篇)党员干部学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精选范文)-4010”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喜欢。
党员干部学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岁月悠悠,烽火硝烟早已隐没在历史尘埃下,一张张陈旧、泛黄的老报纸却将波澜壮阔的岁月封锁在白纸黑字的油墨间,历久弥新。时至今日,轻触模糊的字迹,饱含战火印记的淡淡墨香萦绕鼻尖,闭上眼睛,仿佛重新回到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钢铁长城的伟大岁月。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抗战老报纸为媒介,重温抗战历史、体悟军民鱼水情,于纸墨烽烟间传承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魂,在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书写赶考新篇。一、一句诘问浸润如磐信仰,万千呐喊铸就民族脊梁。在1931年9月21日刊发的《中华画报》上,“我们做不做亡国奴呢?”几个字尤为醒目。墨迹照烽火,在东北沦陷的至暗时刻炸响惊雷。字句如投枪直刺人心,“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是诘问更是战鼓,唤醒了沉睡的民族魂。报人们颤抖着写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黄浦江畔工人的罢工潮、南洋华侨的捐款浪奔涌交织着,化作“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钢铁洪流。当上海市民攥紧报纸奔走相告,当北平学生把誓言抄成传单撒向长街,墨香与硝烟共同铸就了永不弯曲的民族脊梁。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无数先辈高喊着“宁死不做亡国奴”的铮铮誓言英勇就义,谱写出一篇篇英雄壮歌。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深刻体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奋勇直前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各种困难挑战,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用实际行动书写人民至上的时代答卷。二、三封电文撕裂沉沉长夜,一道曙光照亮复兴征程。1945年8月10日至11日,《新华日报》连发三封号外:“毛主席发表声明抗战进入反攻阶段”“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朱总司令发布命令”。延安窑洞的油墨未干,重庆街头的号外早已被争抢一空。卖报童嘶哑的呐喊与民众喜极而泣的欢呼,共同奏响了“百年屈辱今朝雪,万丈霞光自此开”的胜利交响。这三张泛黄的报纸像三重阶梯,见证着共产党人从井冈山到宝塔山的铮铮岁月。回顾伟大抗战征程,广大共产党人初心如磐、不畏强暴,捍卫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反对外来侵略,奔走、斗争、牺牲,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火点燃了民族复兴的曙光。星星之火可燎原,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党的旗帜永远飘扬在人民群众心中。三、万千臂膀撑起救国图存,百川归海汇聚民族伟力。1937年8月24日,《救亡日报》悄然出现在大街小巷。这份诞生在战火中的报纸,旨在以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介绍前线战况。文化巨擘的钢笔、战地记者的报道共同谱写了全民抗战的交响曲。这背后还有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身影:爱国民族企业捐献的印刷机滚动着希望、苏州河畔的纱厂女工彻夜缝制着军服、申报馆屋顶飘散的抗敌传单如白鸽蔽空……无数人前赴后继,绘就“笔阵横扫千军,仁心熔铸九鼎”的全民抗战图景。烽火已散去,精神却隽永,铭记万众一心的抗战历史,正是为了在新时代更好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葆“枝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发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坐一条凳、同喝一壶茶,用脚步丈民情,以真心换民心,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青年干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前,历经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以顽强不屈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赢得了这场伟大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八十年后的今天,硝烟虽已散去,但伟大的抗战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广大青年干部赓续精神血脉,以青春之力续写时代华章。一、赓续伟大抗战精神以明志,筑牢信仰之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正是坚定的信仰支撑着无数先烈前赴后继、舍生取义。杨靖宇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雪原中孤战五昼夜,腹中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却始终坚守阵地、绝不投降;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将敌人引上绝路,弹尽粮绝后毅然纵身跳下悬崖,用生命诠释了“宁死不当俘虏”的气节。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背后是对民族、对国家最深沉的热爱,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崇高信仰。新时代青年干部要赓续这份精神血脉,就不能只停留在对历史的浅层了解上,而应通过沉浸式红色研学走进抗战遗址,在实物展览中触摸历史温度;通过专题党课聆听老兵讲述,在亲历者的回忆中感受精神力量。要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理想信念的塑造过程,在日常工作中时刻以先烈为榜样,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政治立场,在风浪考验面前不退缩、不彷徨,在利益诱惑面前守底线、知敬畏,真正让爱国情怀成为人生航标,把对党忠诚、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内化为行动自觉,筑牢干事创业的信仰之基。二、厚植满腔爱国情怀以立身,彰显担当之美。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凝聚起了不分党派、不分阶级、不分民族的磅礴力量——工人群众加班加点生产军火,农民群众节衣缩食支援前线,青年学子放弃学业投笔从戎,知识分子以笔为枪唤醒民众……正是这种全民一心的爱国情怀,让中国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顶住了侵略者的进攻。对于新时代青年干部来说,爱国不再是硝烟中的冲锋陷阵,而是体现在岗位上的尽职尽责、在为民服务中的尽心尽力。要厚植爱国情怀,首先要树立“国之大者”的理念,深刻认识到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中,杜绝“精致利己主义”的倾向。要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无论是身处乡村振兴的第一线,还是扎根基层治理的最前沿,亦或是奋战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都要发扬抗战时期艰苦奋斗的作风,摒弃“躺平”思想和“佛系”心态。要主动俯下身、弯下腰、沉下心,走进田间地头倾听农民的诉求,深入社区楼栋了解居民的困难,坐在群众家中掌握最真实的情况,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把每一项政策落实到位,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办实办好。三、激扬青春奋斗之志以建功,绽放时代之光。抗战时期,青春的力量在烽火中闪耀——无数青年怀着“救亡图存”的信念,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战洪流,他们有的在战场上与敌人殊死搏斗,用鲜血染红了战旗;有的在后方参与生产建设,用汗水保障了物资供应;有的深入敌后开展宣传工作,用声音唤醒了更多同胞……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展现出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勇气,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这种奋斗的精神,至今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如今,时代虽然变了,但奋斗的底色不能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乡村振兴需要破解产业发展、人才短缺等难题,基层治理面临矛盾化解、服务优化等挑战,科技创新需要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这些都为青年干部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青年干部要激扬青春奋斗之志,就必须敢于走出“舒适区”,主动到困难多、矛盾杂、任务重的岗位去锻炼,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生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专题党课辅导同志们:今天,我们齐聚一堂,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重温这段烽火岁月,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感悟伟大抗战精神的磅礴力量,对于我们汲取历史智慧、把握时代脉搏、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围绕五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学习体会。一、回望苦难辉煌历程,深刻铭记落后挨打发展自强历史启示中华民族曾经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闭关锁国的政策,我们错过了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通过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迅速崛起。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屈辱,都充分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的历史逻辑,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伟大复兴。一是“落后就要挨打”是近代中国饱经屈辱的血泪教训。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凭借船坚炮利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破坏,领土完整被肆意割裂,百姓陷入深重苦难。日本军国主义更是趁火打劫,通过发动甲午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等手段,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又蓄意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铁蹄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制造了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一系列惨案,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段屈辱历史深刻警示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后盾,就无法有效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尊严,甚至可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二是日本侵华是其军国主义扩张野心的必然产物。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其长期奉行军国主义路线的必然结果。明治维新后,日本确立了以对外扩张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将侵略中国作为其实现霸权目标的关键步骤。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日本国内矛盾激化,统治集团为转移视线、摆脱困境,加速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中国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市场,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垂涎和掠夺的目标。这种依靠武力征服和殖民掠夺来实现自身发展的侵略本性,决定了中日之间战争的不可避免性。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至今依然以不同形式存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三是自强与发展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本保障。抗日战争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也与我国在战争期间努力维持和发展经济、生产基础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等多项指标位居世界第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为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实保障。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深刻启示我们: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时代,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二、审视屈辱抗争岁月,准确把握党的领导中流砥柱作用与力量根基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最危急关头,是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高举抗日旗帜,扛起救亡图存大旗,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坚强核心和政治引领者。中国共产党人以最坚定的抗战意志、最广泛的民族动员和最英勇的牺牲奋斗,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抗战胜利的正确方向。一是率先高举抗日旗帜,凝聚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时间发出抗战宣言,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抵抗日本侵略。在整个抗战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推动国共合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御外侮。党中央先后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历史深刻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战略引领,就没有全民族抗战的形成和坚持,就没有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二是提出并实践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指引胜利方向。面对当时国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观点,中国共产党科学分
本文标题:(四篇)党员干部学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精选范文)-4010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84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