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发言 > 心得体会 > (四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精选集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见证了地区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展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美好画卷。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四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精选集锦)”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喜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并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广大党员干部当循迹“新疆之行”,读懂总书记的“情”深几许和此“念”不变,在民族团结、生态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亮眼新答卷。一、情寄天山儿女,“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的团结期许念念不忘。在率中央代表团乘专机抵达乌鲁木齐时,习近平总书记收到的花束里装点了火红的石榴。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后,他再次强调,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如今,“石榴籽”妙喻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民族团结的重要象征。“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籽籽相拥,瓣瓣同心”的石榴籽精神,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推动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融入日常。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让民族团结的“石榴籽”在中华大地处处生根、遍地开花。二、情牵生态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嘱托挂念于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防沙治沙工程,到天山南北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从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输水,到伊犁河谷的湿地保护;从帕米尔高原的冰川监测,到罗布泊的生态治理……近年来,新疆以“推进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治理,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为引领,走出了一条“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的绿色之路。如今,“高山擎天、湖水如镜,光沙共生、林海复现”的生态美景照进现实,让“新疆是个好地方”有了最生动的体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平衡好发展与保护、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点绿成金”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三、情系人民幸福,“让生活像花儿一样美”的深切盼望念兹在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让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城市到乡村,从大漠戈壁到江南水乡,无论走到哪里,人民是总书记始终不变的牵挂。从“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更上一层楼”的殷殷期许,到“祝你们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深切祝福,让人民生活幸福始终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头等大事”。“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始终牢记“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要以“实干肩”深耕责任田,以“奉献心”温暖百姓心,从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入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以实绩实效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从塔里木河大桥贯通南北的欢呼,到中欧班列满载货物驶向亚欧的轰鸣;从南疆农村“家家有安居房”的笑颜,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买卖全球”的繁忙一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这片占中国六分之一国土的土地,实现了从“闭塞边疆”到“开放前沿”、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站在这一节点回望,梳理其伟大成就、提炼其历史经验,不仅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赋能。一、70年伟大成就:在攻坚克难中书写边疆振兴答卷新疆的70年,是一部“硬件”“软件”同步升级、“颜值”“内涵”共同提升的奋斗史,每一项成就都镌刻着各族群众的汗水。基础建设实现“从无到优”的跨越式突破,彻底改写了“出行难、联通难”的历史。70年前,新疆公路总里程不足3000公里,如今已建成“五横七纵”高速公路网,总里程突破2.2万公里;和若铁路的通车,结束了南疆且末、民丰等5县不通火车的历史,让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群众实现“朝发夕至”;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四大门户枢纽机场之一,2024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航线联通国内外190多个城市。更值得瞩目的是“民生基建”的覆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让99%的农牧民喝上放心水,电网延伸到所有偏远村落,4G网络覆盖全部乡镇,曾经“风吹石头跑”的戈壁,如今也能便捷接入数字世界。产业结构完成“从弱到强”的质效双升,构建起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过去,新疆产业长期依赖“一黑一白”(石油、棉花),如今已形成“能源+特色+新兴”的产业矩阵:准东煤电煤化工基地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储备基地,2024年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35%;特色农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型,葡萄、枸杞、香梨等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实现价值倍增,新疆果业集团的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乌鲁木齐人工智能产业园集聚企业50余家,喀什经济开发区的跨境电商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曾经的“资源输出地”正变身“产业创新地”。民生福祉达成“从有到全”的全面覆盖,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70年前,新疆人均预期寿命不足30岁,如今已提高到74.7岁;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8.7%,比1955年增长近50倍;全民医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均达100%,曾经“看病远、看病难”的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更暖心的是“精准民生”:安居富民工程让150多万户家庭告别土坯房,农村安居房覆盖率达98%;“煤改电”工程让北疆冬季取暖更清洁,2024年惠及200多万群众;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所有街道,各族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二、70年历史经验:在实践探索中凝聚发展智慧新疆70年的巨变,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在党的领导下,遵循客观规律、结合本地实际的必然结果,沉淀出五条宝贵的历史经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新疆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和平解放初期的“屯垦戍边”,到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始终是新疆稳定发展的“定盘星”。无论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新疆27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无论是维护社会稳定,还是促进民族团结,正是因为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新疆才能在复杂环境中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凝聚起推动新疆发展的磅礴力量。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疆团结的制度基石。70年来,新疆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到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从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51.3%),到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五个认同”深深植根于各族群众心中。如今,新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正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疆进步的价值取向。新疆的发展,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无论是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难题,还是推动“就业、增收、社会保障”等惠民工程,每一项政策的出台、每一个项目的落地,都围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展开。比如,为解决南疆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新疆扶持发展手工刺绣、服装加工等产业,带动10多万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为改善牧区群众生活,实施“定居兴牧”工程,让牧民从“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致富”。正是因为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新疆的发展才获得了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坚持创新驱动与因地制宜结合,是新疆发展的实践路径。新疆的发展,既不盲目照搬内地经验,也不固守传统模式,而是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在农业领域,创新推广“膜下滴灌”技术,让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85%以上,同时发展节水农业;在能源领域,创新“风光储一体化”模式,推动新能源产业与传统能源互补发展;在开放领域,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定位,创新“中欧班列+综合保税区”模式,让新疆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实践证明,只有将创新驱动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才能激活新疆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开放合作与内外联动,是新疆繁荣的必由之路。从“丝绸之路”的历史荣光,到如今“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建设,开放始终是新疆发展的重要引擎。70年来,新疆从“内陆末梢”变为“开放前沿”: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口岸年通关量突破千万吨,中欧班列“新疆号”累计开行超2万列;喀什、伊宁等经济开发区成为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兴业;旅游开放不断升级,2024年新疆接待游客突破3亿人次,“新疆是个好地方”的品牌享誉全国。开放合作不仅让新疆的产品走向世界,更让世界了解新疆,为新疆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前行。新疆的伟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新疆的历史经验,是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疆正以“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奋勇前进。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新疆必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边疆力量!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当吐鲁番的葡萄藤又结满甜润的果实,当喀什古城的巷陌再响起悠扬的都塔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伴着岁月的歌声,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这70年,不仅是经济腾飞、民生改善的70年,更是文化薪火相传、生态愈发秀美的70年。作为一名曾踏足这片土地的普通人,新疆的变迁不仅停留在新闻报道里,更刻在我亲历的每一个温暖场景中,让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鲜活的理解。70载文化焕新,让千年瑰宝绽放时代光芒。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各民族在这里创造了璀璨的文化一一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70年来,这些文化瑰宝没有被时光尘封,反而在保护与创新中焕发新生。记得在乌鲁木齐的非遗工坊里,我看到年过七旬的维吾尔族老艺人,正手把手教年轻人制作手工乐器弹布尔,旁边的显示屏上,还循环播放着十二木卡姆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的改编作品;在伊犁的哈萨克族毡房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老人讲《玛纳斯》的故事,手中还拿着印有史诗人物的卡通绘本。这种“传统+现代”的传承方式,让古老文化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也让更多人读懂了新疆文化的多元与厚重。更令人动容的是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汉族的剪纸艺术与维吾尔族的刺绣结合,诞生出独具特色的装饰画;回族的花儿与哈萨克族的民歌同台演唱,不同的旋律却唱出了同样的深情。正是这种文化上的互赏互融,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花园更加绚丽多彩。70载生态守护,让绿水青山成为新疆的亮丽名片。曾几何时,“沙漠戈壁”是很多人对新疆的刻板印象,但70年来,新疆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不懈的努力改写着自然的模样。在塔里木河沿岸,我见证了“输水救胡杨”的奇迹——曾经因缺水枯萎的胡杨林,如今又恢复了“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生机,成群的候鸟在河畔栖息,成为沙漠里的“生态绿洲”;在克拉玛依,昔日的“石油城”如今建起了生态湿地,黑色的油区旁长出了绿色的芦苇,野鸭、天鹅在这里安家,实现了“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在那拉提草原,牧民们从“靠草养畜”变成“靠草护畜”,通过科学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让草原始终保持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景观。这些变化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新疆人对生态的坚守:治沙人顶着风沙种下梭梭林,护林员骑着马在山林间巡逻,普通百姓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节水护水……正是这份“守护绿水青山”的共识,让新疆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也让“美丽新疆”从愿景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70载温情相伴,让“民族团结”成
本文标题:(四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精选集锦)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847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