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发言 > 心得体会 > 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的发言讲话范文
教学副校长强调教学质量提升重要性,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团队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是网友整理编辑的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的发言讲话范文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喜欢就下载支持!
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的发言讲话范文各位老师,亲爱的同仁: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借着教师大会的契机,和大家坐下来好好聊一聊一个非常“常态”、也非常“基础”,但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或流于形式的词一—“听课”。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年年在办,各级听评课任务也不少,校内公共课、校外送教课、联盟教联体的展示课、各方向导性的赛讲课层出不穷。说得直白点,听课这件事,我们没人陌生。但是,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听课到底是为了谁?对我们个人意味着什么?真正“听对、听实、听准”一节课,应该怎么做?我自己这些年教课、管教学、也下去蹲点听课,每次都有一些观察、一些积累,也有更深刻的“体会变化”——听课这事,不在多,而在“听出了关键”,不在“完成任务”,而在真正借课成长。今天这场分享,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管理观察,从“为什么要听课、听谁的课、怎么听课、听完干什么”这四个方面,和大家坦率而务实地聊一聊,供咱们全体老师参考交流。一、“听课”,不是考勤指标,而是教师成长的应有姿态我很理解一线老师的忙碌心理:每周几十节课、作业批改、电访家长、校务工作,听课这个事,有时确实像一项任务压在人身上。但请咱们想一想:你上课时希望班里学生专注听讲,而你自己给同事听一节课,是不是经常进教室就“划划流程”、边看边手机?你希望学生写好听课笔记,但你自己在评课时说不出教学逻辑,只会评论“还可以”“挺热闹”的课?说到底,听课,不是为检查老师表现,而是我们获取“另一种教学视野”“一种差异化操作”的直接窗口。所有专业成长,不都是从“听别人怎么教、看别人怎么讲、思考别人怎么做”开始的吗?我们听课,绝不能只是“完成”,而应该是“沉浸”。转换“角色意识”——从“评估者”变身“学习者”我们很多老师听课时惯性是:作为“裁判”而不是“共学者”。看到新教师讲课,我们语言温和,但内心可能在默默批改方案;遇上同龄教师讲教研课,我们本能地想对比自己哪里更好;遇上老教师讲公开课,我们可能默认“这是模板”便不再深究结构。哪个角度都有合理性,但我们却忽略了:任何一节课堂的形成,都是“教学逻辑+个体经验+学生反馈”的三向平衡。再普通的课,也有值得看的“处理细节”;再熟练的课,也有可以重构的“多解策略”。你笑别人“教得慢讲得直”,可能忽视了他用讲义逻辑克服学生认知懒惰”的设计;你觉得别人“话多节奏乱”,却可能没发现那是他“应对基础层学生座位布局调整”的苦心安排。如果我们把别人当“榜样也好,镜子也好”,都能从中得到“我和他有何不同,我会怎么设计”的反观力,那这节课你就听“值了”。二、“听课”,应该听谁的课?——不是只听精彩的,而是更要走进真实的我们以前说“多听名师课”,没错,典范是力量的顶层样态。但要知道:名师不是学来的,是从“普通的一堂堂课”中练出来的。如果你只盯着“优课”“赛课”,你得到的可能只是“高光版处理技巧”,而不是教学的90%场景。听课的“广度”,决定了我们能不能真正看进“教学多样性的真实”。第一类:听“和你不一样的人”的课你是理科老师吗?去听听语文、历史如何“由情境入逻辑”;你是文科学科教师?去物理、生物教室看看他们如何“拆解结构再构图示”;你是中年教师?请走进90后新教师的课堂,体会他们“学生主导型”的节奏安排;你习惯讲义型?也许听一节“项目式探究课”,你的思维方式就会被拓宽。不同学科间的“教学思维互渗”其实极为宝贵,而我们却因为“担心听不懂内容”“怕浪费时间”错过了这些潜移默化的改变。第二类:听“真实常态课”我更鼓励大家,深入教室去看“真实班级、真实课型”的底色:听一节周二第三节的普通练习拓展;听一节内容难度跨越大的衔接课;听一节学生情绪紊乱时老师如何调节的“杂绪课”;这些课,未必讲得漂亮,但蕴含的可能正是我们“常态课想改善但没角度入口”的关键细节。三、怎么听课?——不是看热闹,而是提问题、找机制、解思路很多老师听课的笔记像是流水账:老师进班几分钟、提了哪个问题、用了哪个PPT哪个小环节……这些固然可用于“流程回溯”,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你的本子像一本“课堂事物流程日志”,而不是“思维启发手册”。真正听得好的人,是懂得“在听中反思,在看中解构,在结束后能再复盘”。建议大家今后听课时带着“三个角度”去构建笔记视角:【角度一】记“结构亮点”:流程设置和过渡机制——我能不能照着优化?例如:导入用了生活小趣问,我是否可以尝试融合这些“前提性提问”?任务驱动用了“递进式设计”,是否可以套入我下一周的习题带入?结尾的小结用了“倒推学生提问”的方式,又简洁又高效,值得直接拿来试。【角度二】思“学情反应”:学生在哪个节点出神?老师怎么处理的?你是否注意过,学生在什么时候开始“游离状态”?这时候教师是放过进入下一节,还是叫停重讲?或者,完全无法回答时,教师是在板书图示上持续强化,还是退回简单知识点再上台阶重构?这就是“教学适时诊断”和“灵活应对”的管理艺术——学不学得会,其实课上就能听得出。【角度三】问“我如何教”:同一个内容,换我是怎么设计的?这就是“反身输出训练”,去逼自己启动内在教案重组力。你会发现,听着听着,你不是在“看别人”,而是在“借题重构自我”。四、听完一节好课,应该干什么?很多课听完之后,大家聊一聊“不错啊,这节课讲得挺好的”就算结束。很可惜。听得再好,不留存,不转化,不输出,其实只是“听了一场表演”。真正有价值的听课——就像我常说的三件事:一是“说出来”就是成长的开始请在课后试着主动5分钟内总结:这节课最吸引我的三件事;让我最不适或有疑问的一处设计;如果我是执教老师,我会调整哪里;和同组同事交流一下,大脑就会在“局部体验+观点碰撞”中形成自己更成熟的判断系统。二是尝试“模仿式运用”:把听来的技巧在自己班里落地试一试比如:听到“错因归纳导学”的模式不错,请在作业讲评课时也试着用“错误分类一学生示讲—教师矫正”的三维节奏;发现“图示化概念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听课积极性,下一次你是否可以用表格+流程思维图搞一次关键术语讲授?记住,复制不是抄袭,模仿是创新的前奏。三是有一份“听课反思卡”作为痕迹性管理我们今年教务处将统一推出“教师听评课手册”,每次听课非要写长篇总结,而是按以下清单进行:主题/节段/授课人;最有启发的两个点;值得借鉴的处理策略一条;最有感触的学生反应一幕;我的教学可以吸收什么内容。配合期末“优秀教研员”评估标准、骨干教师成长档案纳入,将逐步建立“听课→反馈→成长”的系统化链条。五、结语:师道需观摩,成长在比较我想说:教学不只是独白,更是同行者之间的互相借力、彼此激发。你走进别人教室的那一刻开始,你就已经不是孤军教者,而是共研成长的一员。正因为有“听课”这件事,才形成了教育里最可贵的一种责任精神——“愿意看见别人、听见不同、走向更新”。让我们用新的目标投身我们的课堂,用聆听回馈同仁的创意,用思考磨砺自己的成长空间。让“听课”不再是负担、不再是应付、不再是流程,而成为我们每一个人专业续航的“生命手册”!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的发言讲话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850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