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在县民生工作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城市建设和交通管理
会议强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管理体系,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共建美好家园!以下由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的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1/6在县民生工作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城市建设和交通管理在县民生工作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城市建设和交通管理)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围绕我分管的交通城建领域,和大家作一个交流发言。这段时间以来,通过下基层调研和直接面对群众,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城市建设和交通管理,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是看道路建了多少公里,高楼起了多少栋,还是看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他们的表情是不是舒展,步履是不是从容,对未来是不是充满信心。今天,我不谈工作成绩,只想结合近期的一些反思和感悟,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视角,谈谈我在工作中观察到的痛点和堵点,以及如何更精准、更有人情味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把工作真正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去。一、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城市品质的最后一公里仍需跋涉过去几年,我们〔...〕县的城市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宽了,楼高了,公园绿地也多了。这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成绩有目共睹。但当我尝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普通市民,一个推着婴儿车的母亲,或是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去重新体验这座城市时,我发现了一些在宏大叙事下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城市品质提升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幸福感最直接的来源。我观察到,一些新建的人行道,走着走着就被一个突兀的电箱、线杆给腰斩了,行人不得不绕到非机动车道上,既不方便也不安全。一些沿街的公共座椅,要么常年被暴晒,要么紧邻着垃圾桶,真正能让人歇歇脚的少之又少。还有,我们很多小区的背街小巷,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虽然主干道灯火通明,但居民回家的最后几百米路,却走得提心吊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反映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规划设计的前瞻性、人性化考量还不够深入,管理维护的精细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我们习惯于从管理者、建设者的角度去思考,画出漂亮的规划图,完成一个个工程节点,却可能忽略了最终使用者--也就是我们老百姓--最真实、最细微的感受。城市建设的初心,是为人服务。如果建成的设施好看不好用,甚至碍事,那便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群众期盼的辜负。二、从点线分割到系统织网,交通出行的无感换乘尚在路上交通,是城市的血脉。如果说主干道是主动脉,那么微循环就是毛细血管。当前,我们面临的交通问题,已经不是单纯修路架桥就能完全解决的了。我感到,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现有的点和线有效串联起来,编织成一张高效、便捷、舒适的交通网。3/6一个突出的感受是连接不畅。比如,新建的大型住宅区,虽然环境优美,但公交线路的覆盖往往滞后,居民入住很久,出行还要依赖私家车或电动车,这无形中加剧了主城区的交通压力。再比如,我们的客运站、商业中心、医院、学校这些关键节点,与公交系统的衔接还不够丝滑。群众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可能需要多次换乘,步行距离长,耗时耗力,出行的综合成本很高。另一个痛点是潮汐拥堵。每天早晚高峰,学校门口、几个主要路口必然上演堵车大戏,这几乎成了规律。这种潮汐式的拥堵,说明我们的交通管理手段还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的、动态的疏导策略。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在老城区和商业区,有限的停车资源与不断增长的车辆保有量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市容和通行效率的一大顽疾。这些问题表明,我们的交通治理思维需要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谋划,从关注单一道路的通畅,转向关注整个出行链条的体验。一个理想的交通系统,应该让群众的出行选择更丰富,换乘更无感,时间预期更稳定。三、从受理答复到闭环预防,群众诉求的源头治理亟待加强在处理群众诉求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群众的每一次投诉、每一个建议,都是为我们免费体检的机会,是发现城市治理短板最直接的信号。然而,我们目前的诉求处理机制,在高效和治本上还存在差距。我注意到,一些问题反复出现,群众反复投诉。比如,同一个路口的红绿灯配时不合理问题,可能这个月有人反映,下个月还有人反映。某个路段的坑洼,可能修复了没多久,一场大雨过后又旧病复发。这说明,我们的处理方式更多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缺乏对问题根源的深度剖析和系统性解决。A部门修好了路,B部门来开挖,C部门又来一遍,这种马路拉链现象,群众意见很大。此外,诉求处理的闭环意识还不够强。一个诉求从受理到转办,再到承办单位处理、答复,流程上看似完整了,但问题是否真正解决?群众是否真的满意?后续有没有跟踪问效、举一反三?这个闭环的后半段,有时是缺失的。我们满足于已办结的系统状态,却可能忽视了群众不满不解的真实心声。这种程序性回应而非实质性解决的倾向,会慢慢侵蚀政府的公信力。四、以绣花功夫回应民生关切,推动城市治理迈向新阶段的几点思考面对这些问题,回避不是办法,抱怨更无济于D处。作为分管领导,我深感责任重大,也一直在探索破局之道。在此,我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与同志们共同探讨。第一,推行城市体检官制度,用脚步丈量民情。可以借鉴网格化管理的经验,但要赋予新的内涵。不仅仅是管理者去巡查,更要发动社区干部、热心居民、志愿者成为城市体检官,定期对责任片区的公共设施、环境卫生、交通秩序进行地5/6毯式排查。开发一个简单易用的手机应用,随手拍、随时传,形成一张动态的城市健康地图。后台系统对问题进行分类、分级,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让城市管理的神经末梢真正敏锐起来。第二,引入数据驾驶舱理念,用算法优化服务。交通拥堵、公交线路规划等问题,不能再仅仅依靠经验判断。建议与专业机构合作,整合公交刷卡数据、手机信令数据、路口监控视频数据等,构建一个〔...〕县的交通数据驾驶舱。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通勤走廊、客流高峰、拥堵节点,为公交线路的动态调整、潮汐车道的设置、信号灯的智能配时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停车难问题,也可以通过智能化改造,引导车辆快速找到空余车位,提高停车资源的周转效率。第三,建立诉求分析会机制,用会诊根治病灶。建议将现有的各类诉-求平台数据进行整合,变分头交办为集中研判。每月或每季度由政府牵头,召集城建、交通、执法、交管以及各街道、社区等相关单位,召开一次群众诉求分析会。会议不谈成绩,只聚焦本周期内高频次、跨部门、难解决的典型问题。大家坐在一起,共同会诊,从规划设计、施工质量、管理标准、执法协调等多个维度,深挖问题根源,明确一个主责部门牵头,多个配合部门协同,制定出系统性的、长效的解决方案,并纳入督查督办,真正实现从解决一个问题到预防一类问题的转变。同志们,城市的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我们规划的每一条道路,建设的每一处设施,最终都要接受人民的检验。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非一日之功,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和绣花般的细心。我愿和大家一道,始终怀着对这座城市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将心比心,俯下身子,沉下心来,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一件件解决好,把我们的〔...〕县建设得更宜居、更温暖、更有活力。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县民生工作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城市建设和交通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871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