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2024-2025基层减负文选汇编(45篇)
聚焦基层减负,推进简政放权,优化考核机制,强化技术支持,减轻负担成效如何?下面网友分享多篇相关内容供您参考学习,希望有您喜欢的。
2024-2025基层减负文选汇编(45篇)目录1.破难点、重实绩、谋长效推动基层减负见实效…………⋯2.重实绩、减负担、明权责让基层减负见行见效…………⋯3.为基层减负赋能让实干担当蔚然成风……………………104.减负松绑实干赋能激活基层为民澎湃动力………………135.明方向、破难题、固成果为基层减负提质增效…………166.借基层减负东风吹活实干担当春水………………………197.卸下“花架子”重担激发实干担当新动能………………228.正确认识“三组关系”写好基层减负“更”字篇………259.轻车、壮马、协同推动基层减负持续见效………………2810.以“榫卯智慧”解锁基层减负“治理密码”…………3011.答好基层减负“三道题”让实干担当蔚然成风………3312.基层减负既要“瘦好身”更要“赋好能”…………3513.找痛点、疏堵点、抓要点让基层减负持续有效………3814.@基层干部基层减负是“松绑”不是“松劲”…………4115.减负“瘦身”更需赋能“强身”………………………4416.“三张清单”打通基层减负赋能“最后一公里”…4617.靶向发力减负赋能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4818.卸下基层“包袱”让干部“轻装上阵”………………………5119.以考核“提质增效”让基层减负“轻车壮马”………………5320.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激发基层担当活力………………5621.在“常学、常思、常悟”中书写基层党建答卷………………5822.寻减负“良方”让基层干部“轻履者行远”………………6123.“马壮、车轻、路畅”让基层干部“策马奔腾”…………6424.“执笔增色”写好基层减负“更”字篇章……………………6625.“同心同频同轴”让基层减负向“更高处攀升”…………6926.真思真减“放手脚”真抓真干“再前行”……………………7127.念好减负“三字诀”提振基层“精气神”……………………7428.明权责为基层减负…………………………………………7729.基层“减”负要“见”到关键处………………………………7930.用好“加减乘除”算好基层减负账…………………………8231.基层减负贵在“实”重在“真”………………………………8532.以“关键三招”勇破“形式主义”…………………………8733.落实基层减负让干部“轻装上阵”…………………………9134.慢工出“细活”让基层“车”“马”相适……………………9335.“实”处发力做好基层减负“除”法…………………………9636.“揪之、究之、纠之”为基层减负松绑………………………9937.来一场基层减负与赋能提效的“双向奔赴”………………10238.“减”持不懈让基层减负“见行见效”……………………10539.把握“三对关系”做好基层减负“增减法”………………10740.基层减负当“卸包袱”“开良方”“添动力”…………1094……………………………………………………………11242.“执剑”“挥斧”“举盾”为基层减负松绑…………11443.用好“三个锦囊”让基层减负“增减”有度…………11744.点燃“改革引擎”为基层减负注入“新动能”…………12045.必须破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金钟罩”…………122破难点、重实绩、谋长效推动基层减负见实效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统筹为基层减负和赋能,切实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是各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的神经末梢,要聚焦破难点、重实绩、谋长效,统筹推进减负与赋能,推动基层减负见实效。精准破题解困,以靶向施策破除形式主义顽疾。形式主义犹如“拦路虎”,横亘在基层工作的前行道路上,耗费着基层干部的时间与精力,削弱着工作效能,若不及时破除,将严重阻碍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因此,精准破题解困是基层减负的当务之急,必须拿出靶向施策的硬举措。一方面,要聚焦“文山会海”这一突出痛点,建立文件、会议刚性管控机制,严格按照“能减则减、能并则并”的原则把控数量,同时明确文件篇幅标准,杜绝“穿靴戴帽”“空话套话”,倡导开门见山、直奔问题的务实文风;会议安排上,推行“无会周”“无会日”制度,能通过线上部署的不召开线下会议,能合并召开的不单独召开,严格控制参会人员范围与会议时长。另一方面,要坚决整治过度留痕这一“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明确痕迹管理的适用范围与标准,杜绝“事事要留痕、处处要拍照”的不合理要求。同时,全面清理规范各类督查检查考核,建立“一张清单管考核”机制,整合多头检查任务,避免重复督查、交叉考核,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锚定实绩导向,以科学考评激发基层干部活力。考核评价是基层工作的“指挥棒”,其导向直接决定基层干部的工作重心与干事热情,只有锚定实绩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才能充分激发基层干部的内生动力。首先,在考核指标设计上,要坚持“务实、管用、可操作”原则,紧密结合基层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工作实际,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将民生改善、群众满意度、重点任务完成质量等核心实绩指标放在突出位置,坚决剔除“重痕迹轻实效”“重数量轻质量”的冗余指标,让考核指标真正成为基层工作的风向标。其次,在考核方式上,要打破“坐在办公室看材料、听汇报”的传统模式,推行“一线考核法”,通过不定期实地走访、随机抽查、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基层干部的工作实绩,既看“显绩”,也看“潜绩”;同时,引入群众评价机制,将群众的意见建议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让考核结果更接地气、更具公信力。筑牢长效根基,以制度保障巩固减负工作成果。基层减负不是“一阵风”,要防止形式主义问题反弹回潮,必须筑牢长效根基,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减负工作提供坚实保障,确保减负成果能够持续巩固、不断深化。其一,要健全权责清单制度,按照“权责对等、依法依规”的原则,清晰界定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明确哪些任务由上级承担、哪些工作由基层负责,避免基层因权责不清而承担过多额外负担,让基层干部权责明晰、轻装上阵。其二,要构建全方位监督机制,一方面,成立由纪检监察、组织、督查等部门组成的专项监督小组,定期对基层减负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发现的形式主义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另一方面,畅通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渠道,通过设立举报热线、开设网络平台留言专区等方式,鼓励群众和媒体对基层形式主义问题进行监督举报,形成“上级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合力,确保减负政策不打折扣、落地见效。重实绩、减负担、明权责让基层减负见行见效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形式主义是阻碍事业发展、加重基层负担的顽瘴痼疾。各地各部门要深刻领会《若干规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为基层减负的决策部署,以“痕多绩少”“事多人少”“责大权小”为基层减负切入点,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在整治形式主义上破虚功、解困局、治痼疾,切实将基层干部从务虚工作中解放出来,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树立重实绩、轻痕迹的鲜明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如果在基层检查中“以台账打擂台”“以痕迹论英雄”,就会使基层工作人员耗费大量精力用于报数据、补台账、抄记录等表面工作,无暇入户干工作。只有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与权力观,改变工作作风,基层干部才能真正成为减负政策的受益者。各地各部门要用好考核“指挥棒”,纠正机械式做法,增强针对性和精准性,力戒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留痕主义”;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决不能以干的多少来评判基层工作好坏,更不能将分内之事转嫁给基层,而是要带着基层干部一块干,将标新立异、急功近利、包装作秀等不良风气压下去;要制定详细的“减负清单”和“落实程序”,推动应减尽减、能减必减,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牢牢守住精文减会硬杠杠,将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真正让减负成果惠及基层。营造减负担、增效能的干事氛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是各项工作最终的落实者、执行者,也是各种工作压力和改革考验的承担者,工作任务繁多,如果事事都采用“顶格管理”方式,难免会影响干事积极性。基层治理涉及的对象范围广、需要的各方面资源也更多,只有切实凝聚各方合力,推动力量下沉,才能强化基层治理队伍建设,让基层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沃土。各地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层工作中的“堵点”,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工作合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要为基层干部加强服务保障,在政治待遇上给予更多倾斜,拓宽晋升渠道,落实好各项福利待遇,对表现突出的干部及时给予奖励,充分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厘边界、畅协同的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下移,基层承担的工作职责越来越多,而基层“权小责大”的特征,让基层没有多少自主权力和法定权力,导致再好的政策也不能有效落地落实。只有将基层职权范围内该有的决策权、执行权以及配套的资源下放给基层,实实在在让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少一些阻力,才能避免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各地各部门要理顺职责关系,明晰上级和基层的权责归属,厘清上级和基层权责边界,该是上级的责任不能“甩包袱”给基层,该是基层的工作也不能静待上级的指令;要建立健全基层权责清单,突出强化服务群众的职能和事项,同时推动行政权力下放,促进权责统一,从制度上更多地赋予基层干部匹配职权,为其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环境,让“小马”变“骏马”,切实提高基层治理效能。为基层减负赋能让实干担当蔚然成风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与赋能增效提供了制度保障。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绝不能被形式主义捆住手脚、消耗精力。要确保基层减负落到实处,需从纠偏思想认识、厘清权责边界、健全长效机制三个方面精准发力,做到减真负、真减负,让实干担当在基层蔚然成风。纠偏思想认识,筑牢实干担当之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形式主义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源在于部分干部思想认识出现偏差,将“留痕”等同于“落实”,把“材料厚度”当作“工作力度”。《若干规定》直指这一痼疾,明确要求“不把是否开会发文、拍照留痕、制作学习笔记等作为评判工作优劣的标准”,推动考核标尺从台账厚度转向民生温度。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深刻认识到形式主义的多重危害,不断增强抵制形式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树牢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不为虚名所累、不为虚功所惑,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立足当下但不只顾当前,着眼长远但不好高骛远,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真正把功夫下在摸实情、出实招、干实事、谋实效上,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扎实业绩。厘清权责边界,厚植实干担当底气。权责不清是导致基层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上级部门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层层下压,甚至将责任全部推给基层,导致基层“有责无权”“小马拉大车”,工作压力巨大。这种权责不对等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严重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若干规定》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并开展清理规范,加强清单动态管理,推动责权一致、责能一致”。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若干规定》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基层的职责权限,避免出现权责模糊、推诿扯皮等问题,让基层干部明白自己该干什么活、该担什么责,心无旁骛地耕好责任田、做好分内事,真正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同时,要
本文标题:2024-2025基层减负文选汇编(4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882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