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党课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担当教书育人使命
党课强调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励教育工作者铭记历史,勇担教书育人使命,培养新时代接班人。下面网友分享多篇相关内容供您参考学习,希望有您喜欢的。
党课: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担当教书育人使命同志们:今天,我们*全体党员教师齐聚一堂,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党课学习。在这样一个承载着历史荣光与民族记忆的庄严时刻,我们共同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目的就是要从伟大的抗战历史中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并将其转化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担当教育人使命的磅礴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教育,更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更是推动民族振兴和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今天,我们站在这历史与未来交汇的关键节点,重温抗战精神,就是要回答一个时代课题: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教师,我们应如何传承红色基因,怎样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融入血脉、注入灵魂,从而更好地履行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职责。下面,我将围绕三个方面,与同志们共同学习和探讨。一、重温峥嵘岁月,深刻领会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80年前,中华民族以伤亡3500万军民的巨大代价,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它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不仅淬炼了中华民族的筋骨,更孕育和铸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就是伟大抗战精神。第一,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感召全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光辉旗帜。当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之际,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被空前激发。无论是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还是后方毁家纾难的民众;无论是义无反顾投笔从戎的青年学生,还是奔走呼号的知识分子,所有人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雄壮国歌,到“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感人场景,无不体现了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决心。这种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怀,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向心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它告诉我们,国家的前途命运,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第二,伟大抗战精神的精髓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中华民族是崇尚气节、珍惜风骨的民族。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面对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无数中华英雄儿女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密林中,抗联英雄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绝境下,与日寇周旋到底,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其胃中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却没有一粒粮食,这种钢铁般的意志震撼天地。在狼牙山巅,五位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毅然决然地砸碎枪支,纵身跳下万丈悬崖,用生命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大义。这种气节,是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压不垮、打不倒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得以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的精神密码。第三,伟大抗战精神的特征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日战争是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弱,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工业化的日本。然而,中国人民没有畏惧,没有退缩。从平型关的首次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百团大战的浩大声势,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从台儿庄的血战,到淞沪会战的寸土必争,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敌后战场的广大军民,利用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灵活多样的战术,让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豪情,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第四,伟大抗战精神的支撑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胜利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抗战最艰苦的阶段,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思潮一度甚嚣尘上。然而,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表了《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深刻揭示了战争的发展规律,科学预见了战争的光明前景,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了这样一种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必胜信念,中国人民才能在一次次挫折中重新奋起,在一次次磨难中愈加坚强,最终迎来了属于我们民族的伟大胜利。同志们,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伟大抗战精神的有机整体,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形成于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二、把握时代脉搏,深入阐释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尽,但伟大抗战精神的光芒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今天我们纪念这场胜利,绝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伟大抗战精神依然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首先,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甚至是惊涛骇浪。回望抗战,当年我们面对的是亡国灭种的危机,条件之艰苦、斗争之残酷世所罕见,但我们挺过来了。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任何困难,都无法与当年的艰险相提并论。抗战精神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从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的民族。只要我们保持“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和“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其次,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民族团结伟力的重要思想基石。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奋斗的胜利。它雄辩地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在抗战精神的感召下,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团体、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凝聚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今天,我们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样需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不断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再次,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宝贵教育资源。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最生动、最深刻的教材。通过讲述抗战故事,学习抗战英雄,能够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理解“没有国,哪有家”的深刻道理,激发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所在。最后,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生动历史教材。在那场血与火的考验中,无数共产党员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坚定信仰、绝对忠诚、无私奉献和严明纪律,是我们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精神标杆。作为党员教师,我们必须时常对照抗战先辈这面镜子,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三、立足育人岗位,在强国复兴新征程上担当使命同志们,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我们学习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最终要落脚到我们的本职工作上,落脚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行动中。我们*小学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和深厚底蕴的学校。截至2025年秋季学期,我们学校拥有在校学生超过2100名,拥有一支由156名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业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我们有58名共产党员,党员教师比例超过37%,这是一支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先锋队。回顾近三年的发展,我校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呈现出喜人的变化: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较2022年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为我们的校园注入了蓬勃的朝气;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已接近20%,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我们全体党员教师的示范引领。立足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员教师更应以伟大抗战精神为标尺,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争当教书育人的排头兵。在此,我向全体党员教师提出五点要求:第一,要深植爱国情怀,做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引领者。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我们要把抗战精神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像播撒种子一样,深深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这不仅仅是思政课、历史课教师的责任,而是我们全体教师的共同使命。语文老师可以在课文中挖掘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数学老师可以讲述我国科学家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报国故事,音乐老师可以教唱《保卫黄河》等充满力量的抗战歌曲,体育老师可以在训练中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集体荣誉感。近年来,我们学校持续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譬如,我们连续三年举办的“红领巾讲抗战故事”大赛,参与学生覆盖率超过95%,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讲述英雄的事迹,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们打造的“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抗日战争纪念馆、*烈士陵园。,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记忆。作为党员教师,我们自己首先要做爱国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用我们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去感染和影响我们的学生,引导他们从小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第二,要坚守民族气节,做学生精神家园的精心守护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抗战精神中的民族气节,在今天就体现为我们的师德师风。面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思潮,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绝不给任何玷污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论提供传播的土壤。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坚守学术诚信,严谨治学,绝不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我们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与学生相处中,我们要体现出为人师表的正直、公平与无私。在利益和诱惑面前,要守住底线,保持人民教师的清廉本色和高尚情操。正是因为我们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我校去年被评为“*区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我们身边的*同志、*同志等一批优秀党员教师,先后被评为区级“师德标兵”,他们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教师这份职业的声誉,用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第三,要发扬英雄气概,做教育教学改革的勇敢攻坚者。今天的教育事业,同样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育人方式的转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都是我们面前需要攻克的“娄山关”和“腊子口”。发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就是要我们敢于直面这些挑战,勇于跳出舒适区,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水区中奋楫争先。我们要敢于向陈旧的教育观念“宣战”,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我们要敢于向固化的教学模式“开刀”,积极探索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创新教学方法。近年来,我校为鼓励教学创新而设立的“启航”课程开发计划,就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成果。我们多个教研组的党员教师带头,跨学科合作,在过去两年里成功开发了12门全新的融合课程,涉及人工智能启蒙、生态环保、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这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就是新时代的英雄气概。我们党员教师要做教学改革的“先行者”,不做“观望者”,要用我们的专业智慧和创新勇气,为破解教育难题贡献力量。第四,要坚定必胜信念,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执着培育者。抗战的胜利源于对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我们教育工作的“胜利”,则在于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份“胜利”的取得,同样需要我们有“百
本文标题:党课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担当教书育人使命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88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