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在全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推进会上的研讨发言
会议强调,需深入排查问题,精准施策,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以下由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的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在全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推进会上的研讨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就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交流一些个人的心得和体会。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也倍感压力。我们XX乡的整顿工作,特别是针对XX村党组织的整顿,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效,但回首整个过程,我的内心更多的是反思和感悟。所以,今天我不谈多少成绩,只想结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跟大家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谈一谈我们走过的弯路、我们犯过的难,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思想上的一些真实转变。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一、思想的破冰:从“烫手山芋”到“必答之题”坦白讲,今年年初,当区委确定将XX村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对象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块“烫手山芋”终于还是落到了我们手里。大家可能对XX村的情况有所耳闻,班子不团结、组织生活不规范、村务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由来已久,干部群众之间缺乏信任,村里的工作常年推不动,是出了名的“老大难”。当时,我的心里确实充满了焦虑和畏难情绪。一方面,是来自上级压实责任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是面对一个积弊已久的复杂局面,真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最初那段时间,我晚上经常睡不好。脑子里反复盘算的,都是各种可能会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村民不理解怎么办?村干部不配合怎么办?投入了大量精力,最后还是没效果怎么办?这种心理上的负担,远比具体的工作部署要沉重得多。我意识到,整顿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不是方法或资源问题,而是我们这些主导者自身的畏难心理和思想障碍。真正的转变,发生在我们乡党委班子的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按照要求,我们班子成员要带头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会上,我第一个发言,把自己内心的焦虑、畏难,甚至是一些功利的想法,都原原本本地摆了出来。我反思自己,是不是习惯了报喜不报忧,总想着绕着问题走?是不是把“整顿”看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不是一次必须抓住的机遇?是不是在内心深处,对改变XX村的现状缺乏真正的信心?那次“红脸出汗”的会议,是一次思想上的“大扫除”。我们班子形成了一个共识:XX村的问题,看似是一个村的“病症”,实则考验的是我们整个乡党委的执政能力和责任担当。这道题,我们回避不了,也决不能答错。它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须答好、答出彩的“必答题”。思想的“冰”一旦破了,行动的“船”才能起航。我们成立了由我亲自包联的整顿工作小组,下定决心,不管多难,都要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二、方法的破局:从“纸上谈兵”到“刀刃向内”—2—思想通了,但方法不能错。一开始,我们也走了些弯路。我们参照一些先进经验,很快制定了一套详尽的整顿方案,自认为考虑得很周全。我们开会、发文、提要求,希望通过一套“组合拳”迅速打开局面。但现实很快给了我们一记闷棍。村干部表面上应付,实际上还是老样子;村民们冷眼旁观,觉得我们又是在“搞形式”。那段时间,工作推不动,我的挫败感非常强。我开始反思,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后来在一次入户走访中,一位老党员一针见血地对我说:“书记,你们的文件写得都很好,但我们感觉离我们很远。你们总说要我们改,你们自己呢?”这句话像一盆冷水,让我瞬间清醒。我意识到,我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把整顿当成了对别人的“手术”,而忘了首先要对自己“开刀”。我们总是站在“指导者”的位置上,却忘了把自己摆进去,没有真正做到“刀刃向内”。从那以后,我们彻底改变了打法。我们不再急于推出各种方案,而是先从“自我革命”开始。我们乡党委班子带头,严格落实组织生活会制度,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主动把自己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亮出来,让村干部和党员代表监督我们改。同时,我们主动“拜师学艺”,先后4次组织XX村的班子成员到周边的先进村去“实地观摩+座谈研讨”,让他们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感受差距在哪里,发展的路子在哪里。这种方式远比我们坐在会议室里讲一百遍大道理都管用。我们还修订了村干部坐班、接待群众等3项日常管理制度,要求村干部每天必须有人在岗,群众来了有地方说事,干部要主动上门问需。这个转变看似很小,但效果却立竿见影。当群众发现,干部们的作风真的在变,愿意听他们说话,愿意为他们办事了,原先那层隔阂与不信任的坚冰,才开始慢慢融化。三、路径的破解:从“干部干、群众看”到“一块干、一起算”信任的建立,为我们后续的工作打开了全新的局面。我们深刻体会到,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核心是凝聚人心,而凝聚人心的关键,是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温暖。我们彻底改变了过去“干部干、群众看”的工作模式,转变为“我们想、群众议,我们干、群众评”。我们通过常态化入户走访、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设置意见簿等方式,把以往“被动接收”诉求,转变为“主动上门问需”,鼓励大家把生活中的难题、邻里间的矛盾、对村里发展的意见都说出来。截至目前,我们累计收集了各类意见建议30余条,成功化解了4起积累多年的矛盾纠纷,为群众办了3件急难愁盼的实事。其中,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顶着压力,解决了村里老大难的灌溉水渠维修问题,这件事办成后,我们收到了群众自发写来的感谢信。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我们乡里也以此为契机,举一反三,在全乡范围内完成了33件民生实事,群众满意率达到了100%。人心齐了,发展就有了底气。在壮大集体经济这件事上,我—4—们吸取了以往“拍脑袋”决策的教训。我们组织村两委班子、党员和村民代表,一起研究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最终决定,由村产业合作社牵头,流转土地300亩,与XX公司合作建设西甜瓜产业园;同时,在另一地块建成200亩的西甜瓜制种示范点,引进XX制种公司,采取订单农业的模式经营。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把村集体、企业和村民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了一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现在,产业园生机勃勃,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能达到30万元以上,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村民脸上久违的笑容和对未来的期盼。四、心灵的破壁:从“管好一个村”到“带好一群人”同志们,回顾在XX村的这段经历,如果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认为不是那些看得见的数据和项目,而是我们自身,特别是作为一名乡党委书记,在思想和心灵上的一次深刻“破壁”。我深刻地认识到,整顿一个软弱涣散的党组织,绝不仅仅是完成一项政治任务,它更像是一场对我们基层干部党性、能力和作风的全面“体检”和“重塑”。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当一个“问题解决者”,更要努力成为一个“人心凝聚者”。过去,我总认为把经济搞上去,把环境搞好了,群众自然就满意了。但现在我明白了,发展是硬道理,但赢得民心是最大的道理。只有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时放在心上,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党组织才能真正获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我还认识到,建强一个班子,关键在于“育人”。在这次整顿中,我们特别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发现人才。我们有意识地从返乡大学生和致富带头人中,选拔了2名年轻后备干部,让他们全程参与村里的日常事务和产业发展,在“干中学、学中干”。看着他们从一开始的生涩到现在的独当一面,我看到了XX村未来的希望。一个地方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有感情、有能力、有担当的带头人,我们的基层组织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如今,XX村正在经历一场由软变硬、由弱变强、由涣变齐、由散变凝的深刻蝶变。但我们清醒地知道,整顿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条路,我们才刚刚走了第一步,未来的挑战还有很多。我将把这次整顿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当作一笔宝贵的财富,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谦虚谨慎,把为人民服务这件“天大的小事”做得更实、更好。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6—
本文标题:在全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推进会上的研讨发言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889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