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在2025年全市选调生座谈会上的交流讲话
强调青年干部成长重要性,分享基层工作经验与感悟,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民?以下由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的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在2025年全市选调生座谈会上的交流讲话各位年轻的同事们、选调生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市委组织部安排我来和大家作个交流。见到朝气蓬勃的你们,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很多年前,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一名选调生,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事业的赤诚,从校门走进机关门,开始了人生的新征程。因此,今天我不是以一个领导的身份来给大家作报告、提要求,而是作为一名“过来人”、一位师兄,和大家分享一些成长路上的不成熟的思考和体会。时光荏苒,回望走过的路,有困惑,有求索,有奋斗,也有收获。这条路如何走得更稳、更远、更有价值?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选择以公共服务为志业的青年干部都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借此机会,我想围绕“格局”、“格调”、“格物”这三个词,和大家谈谈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一、涵养格局,决定我们能走多远首先,我们来谈谈格局。格局是一个人精神境界、思想视野和胸怀气度的综合体现。它像一座建筑的地基,决定了我们人生大厦能够建多高、有多稳。涵养宏大的格局,是我们行稳致远、成就事业的核心素养。第一,格局的大小,见识比知识更具主导性。在座各位都是通过层层选拔的优秀人才,知识储备非常扎实,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知识并不必然等同于见识。知识是一个人“学”到了多少,体现的是广度;而见识,是一个人“悟”到了多少,体现的是高度。从书本到实践,从理论到现实,中间隔着一条需要用“悟”来跨越的鸿沟。我们从事的工作,面对的不是冰冷的数据和条文,而是鲜活的社情民意和复杂的发展难题。群众的一句抱怨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亟待解决的民生痛点;一份报告里不起眼的数据变化,可能预示着一个产业发展的关键拐点。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掌握政策条文的字面意思,而不去深入体察其背后的现实逻辑、群众诉求和发展规律,那么我们的知识就无法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有效见识。因此,我希望大家能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悟”。要多到基层一线去,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耳朵倾听民声,在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真实的世界。要多向实践学习,复盘每一次成功与失败,思考其所以然,探究其规律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格局才能随之开阔,境界才能不断提升,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才不会受限。第二,格局的大小,智慧比智力更具主导性。选调生队伍无疑是高智商群体的代表。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现象:有的同志学历很高、智力超群,却始终难以融入社会、融入现实、融入群体。他们或自视其高,总觉得高人一等;或自视其能,常感到怀才不遇;或自视其雅,不屑于流俗,不屑于做平凡具体的小事,也不愿与他人合作共事。其结果,往往是眼高手低,做不成几件像样的事情,最终在孤芳自赏中蹉跎了岁月。这背后缺失的是什么?是智慧。如果说智力(IQ)主要体现为认知和学习能力,那么智慧则是智商(IQ)与情商(EQ)的有机结合体。在我们从事的行政工作和组织领导工作中,智慧远比单纯的智力更加重要,也更难修炼。智慧意味着懂得如何将个人能力转化为团队的合力,懂得如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意味着能够理解人性的复杂,既能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意味着能够驾驭情绪,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从“我能”到“我们能”,从“我行”到“大家行”,这一转变,考验的正是我们的智慧。希望大家在锤炼智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情商,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包容,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这才是大智慧。第三,格局的大小,尊重他人比尊重自己更具主导性。人必先自尊,而后人尊之。自尊是自立、自强的基石,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我们必须明白,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是辩证统一的,不能相互脱节,更不能相互排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核心就是维护与关切人的尊严和价值,其精髓体现在“推己及人”四个字上,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然而,现实中,一些同志不缺自尊,缺的是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不缺利己的考量,缺的是利他的情怀。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言谈举止间不自觉地流露出优越感,对同事缺乏真诚,对群众缺乏耐心,对批评缺乏胸襟。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让周围的人产生距离感、违和感,甚至是威胁感和厌恶感,最终也必将伤害到自己的尊严。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也无法赢得他人真正的尊重。宋代有位禅师叫大慧宗杲,他有一句禅诗说得极好:“好像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意思是说,一个人修行开悟后的最高境界,是像红炉上的一点雪花,瞬间融化自己,化作光明,去照亮人间的漫漫长夜。这种“我”的消融与“利他”的升华,所展现出的崇高人格与博大格局,值得我们每一位青年干部深刻体味和学习。当我们把尊重他人、服务他人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时,我们的格局也就抵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二、塑造格调,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谈完了格局,我们再来聊聊格调。格调,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风格、气质和品行。作为一名干部,尤其是有志于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的青年才俊,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格调,形成与岗位职责相匹配的独特风格。在干部队伍中,由于性格、经历和努力程度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风格,这些风格本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对组织而言,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适人适位;对我们个人而言,关键在于激发潜能、打磨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但无论我们最终形成何种风格,都不能脱离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第一,格调与风格,要用勤勉来打底。勤勉,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盘”。离开了这个“基本盘”,再高的格调都会沦为“空调”,再独特的风格也会成为“虚格”。天赋和机遇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唯有勤勉方能致远。我刚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到乡镇,人事关系都转了下去,不是挂职锻炼,也没有明确说待多久。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组织把我放在哪里,我就在哪里踏踏实实地干好。后来有幸调到市委组织部工作,在高手如云的环境里,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在主观努力上,要始终做到“投入最多、付出最多”。那段日子,挑灯夜读是常态,周末加班是便饭,可以说,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了工作上。做到这一点,不可谓不苦,不可谓不累。但今天回过头看,正是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让我快速完成了能力上的积累和视野上的拓展,丰富了阅历,提升了本领。这种在苦累中磨砺出的财富,是任何安逸享乐都换不来的。希望大家都能把勤勉作为自己最鲜亮的底色,用汗水浇灌成长,用奋斗定义青春。第二,格调与风格,要用笃实来支撑。如果说勤勉是立身的“基本盘”,那么笃实就是我们立得住、立得稳的“脊梁骨”。“脊梁骨”若是不正、不硬,格调就容易“走调”,风格就难免“出格”。笃实,首先是诚实、踏实。体现在思想上,要坚持求真求实,不搞虚头巴脑;体现在工作上,要坚持务本务实,力戒形式主义;体现在作风上,要坚持扎深扎实,拒绝漂浮作秀。在我担任*政府秘书长期间,角色的转换要求我必须迅速适应政府工作的节奏和方式。政府工作千头万绪,来不得半点虚功。每一份文件的起草,每一次会议的组织,每一项工作的督办,都需要极端严谨细致、极端认真负责。正是那段经历,让我对“笃实”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意味着对事业、对组织、对职责的绝对忠实,意味着把每一件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做,把每一个细节都追求到极致。这种笃实的品格,是我们赢得信任、堪当重任的基石。第三,格调与风格,要用开拓来升华。如果说勤勉是格调的底色,笃实是格调的成色,那么开拓就是格调的亮色。我们的事业总是在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中不断前进的。一个人若想在历史的洪流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具备开拓的精神、开拓的勇气和开拓的能力。2015年,我调任*县委书记。经过近半年的深入调研,我们发现这座城县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瓶颈问题。为此,我们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一道,下定决心打响了三场攻坚战。一是产业强县攻坚战,坚决扭转一度出现的“脱实向虚”倾向,旗帜鲜明地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县GDP在2017年历史性地突破万亿大关,工业增加值增幅跃居全省前列,到2018年人均GDP位居全国同类城县前列,重振了产业雄风。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攻坚战,我们按下了地铁建设的“快进键”,同时规划并启动建设了当时县城最大的*项目,极大地拓展了城县发展格局。三是生态环境攻坚战,我们顶着巨大的压力,成功推动了曾因邻避效应而停工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原址复工并顺利投运,有效破解了“垃圾围城”的困局。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地方主官,不能守摊子、混日子,必须要有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锐气。既然历史把我们推到了这个舞台,我们就要保持一种向前向上的姿态,有所进取,有所作为,实实在在地为一方水土、一方百姓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如此,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也不负我们自己。三、善于格物,决定我们能干成什么事有了高远的格局、鲜明的格调,最终都要落脚到“干事创业”上,要体现在“做功”上。在我看来,做好“功”,需要重功德以涵养格局,强功能以塑造格调,增功力以善于格物,这三者的有机合成,方能达致成功。儒家经典《大学》里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起点。所谓“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本源和规律。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办成事,我认为关键就六个字:看得准、有担当。看得准,但缺乏担当,是“机遇主义”,终究成不了事;看不准,却一味蛮干担当,是“盲动主义”,很可能要坏事。而要想“看得准”,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善于“格物”。如何“格物”?我想起在*大学求学时,我的老师、著名历史学家茅家琦先生在他的史学方法论课上,曾提出过一个“三境界”说,对我启发至今。他说治学有三种境界:第一层是“见所常见,思所常思”,即看到别人都能看到的现象,思考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这是基础;第二层是“见所常见,思其思所未思”,即面对同样的常见现象,却能思考到别人没有思考到的深度和角度,这是深化;第三层是“见所未见,思其未思”,即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新材料、新问题,并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这是创新。做工作与做学问虽有不同,但其理相通。我们提高能力,首先就要提升认知力和判断力这两个最基本的能力,它们是其他所有能力生成和拓展的基点,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支点。如何提升?就是要借鉴“格物”的方法。提升认知力,就要把“体察”寓于“观察”之中,不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带着问题、带着感情去体验式观察,使观察更深入、更具体、更真切,从而获得更多的真知灼见。提升判断力,就要把“思辨”寓于“思考”之中,不能浅尝辄止、人云亦云,要对观察到的现象和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辨析和鉴别,使思考更具深刻性、辩证性和求是性,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只有通过这样的“格物”功夫,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看得准”,为“有担当”提供坚实的基础。同志们,朋友们,走上选调生这条人生道路,我们对成功的理解不能过于简单,不能扭曲偏执,更不能为了所谓的成功而失去自我。我希望大家能多一些“求本真”的志趣,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注重探究问题的本源,探求事物的真谛,探寻运行的规律,做到明其理而信之,察其道而行之,笃其本而守之。这样的追求,或许会少了些许圆滑变通,却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大通达。我也希望大家能多一些“去浮华”的定力,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要注重内涵的修炼,注重外在与内在的统一,不搞粉饰雕琢,更不屑于用刻意的包装来掩饰内在的空洞。这样的坚守,或许一时不够亮眼,却能让我们行得更稳、走得更远。你们的成长,关乎着*的未来;你们的作为,决定着时代的华章。希望大家珍惜韶华,不负重托,在各自的岗位上涵养格局、塑造格调、善于格物,努力在火热的实践中淬炼成钢,用无悔的奋斗书写属于你们这一代人的精彩篇章。祝愿大家在新的征程上工作顺利、学习进步、生活愉快!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2025年全市选调生座谈会上的交流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898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