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发言 > 发言材料 > 创校校长、理事长在XX高校2025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创校校长与理事长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强调教育创新与质量提升,激励全体师生共创辉煌!以下由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的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1/12创校校长、理事长在XX高校2025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创校校长、理事长在XX高校20xx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的大会对20xx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xx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总的来说,20xx年,尽管疫情带来了种种的不正常,但通过大家的艰苦奋斗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学校的发展是正常的,也取得了许多成绩。学校也一如既往地兑现大家的绩效,并且并对优秀教职员工进行表彰。如果说疫情的三年,我们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那么,相信在走出疫情之后,我们将创造更大的辉煌!今天,我主要讲四个问题:一、我们面临的形势和挑战XX现在的发展形势良好,但大家的头脑必须清醒,要看到我们面临很多挑战和危机。(一)人工智能带来新的挑战去年12月,由美国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发布的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受到广泛关注。就像以往的工业革命一样,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人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并由此重塑世界。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对高等教育也将产生深远和广泛的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就业。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教师要有新的竞争力,我校在20xx年就提出了教师新的五大核心竞争力,20xx年又系统形成了四大框架,提出了五力五升的要求,这些都是XX教师和XX教育在与人工智能的竞争中的护城河。无论是教师或学生,如果不想被淘汰,一方面,要有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长处,要会高阶教学、深度学习,要付出情感劳动,培育和发展非认知能力,等等。另一方面,必须尽快参与到这波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来,去适应它、驾驭它,人机协同,让先进的技术为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工作赋能。(二)低人口出生率和生源危机20xx年,我国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20xx年的大学毕业生比当年的出生人口还要多。一方面是人口减少了,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规模还在扩张。按照目前的趋势,高等教育将很快供大于需,再加上新的招生考试制度,这必将导致相当多学校和相当多专业的生源危机。(三)与国内外大学之间竞争加剧我们作为一所民办大学,面临着与国内外大学之间的激烈竞争。我们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比竞争对手更努力、更创新、更优秀!分析了我们面临的挑战、危机和竞争。我们不禁要问:20年后,什么样的高校能够存活下来?我的回答是:只有高质量、高辨识度、高社会认可度、高考生向往度的大学才能存活下来!只有这样的大学才能历经风浪而不倒,傲然屹立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学之林!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高3/12质量发展之路。二、高质量发展是唯一出路我们自建校以来一直强调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因为低质量是要被淘汰的,高质量发展才是唯一的出路!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制定了许多举措,比如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实行强基计划419计划,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四新学科,提升卓越人才培养质量;推行双万计划,建设金专、金课、金师、金教材;实施地方高校101计划,引导应用型高校服务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到XX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来说,我们除了要积极贯彻教育部、省委省政府、教育厅的安排部署,争取更多显性成果外,还应该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大家要树立更加全面的质量观。有些在指标体系之外的内容也应该引起重视,我讲几个方面:(一)学风好就是高质量学风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看不见摸不着,但实实在在起作用。我曾说过:没有一流的校长办不成一流的大学,没有一流的班长和团支部书记也办不成一流大学。这是因为班风、团风甚至是宿舍的室风就是学风的微观构成。人才培养要有高质量,学风必须要抓,必须抓好!XX课堂大于天,我们的学生到课率98%以上,这是好学风。我们现在正在推行教师的高阶教学和学生的深度学习相结合,没有一定程度的课外阅读,没有进图书馆阅读的好风气,我看是达不到高阶教学和深度学习标准的。让学生进图书馆阅读、学习,这个工作要靠教师、辅导员一起来抓。(二)出人才就是高质量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观点。比如,早在2009年,我们就提出毕业生能否为社会需要并认可,是检验应用型大学办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20xx年,我们提出五个第一,第一个第一就是在大学的三个职能中,人才培养第一。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大楼之大、大师之大,更在于人才培养成果之大,毕业生前途广大!通俗点说:能培养出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党政干部、工程师、企业家、学者、文化艺术工作者,能够培养出一大批能就业、就好业、有前途的毕业生,能够出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校友,就是高质量!如果一所学校人才辈出,那这所学校绝对是高质量!(三)发扬长板原理,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高质量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适合学生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人各有志、人各有学,要允许学生走自己的路。总之:为了让学生能够各有所学,我们要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深化对学生的分类培养,探索更具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从而让每一名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这是教育的高境界。(四)每一位老师都能全身心投入、贯彻落实高阶教学就是高质量5/12从横向来说,只有每位教师都能达到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才会有XX教育的高质量。从纵向来说,当前的教学质量工作要狠抓三点:一是两课设计,二是课堂表现,三是评价反馈。这三条要对每个教师(包括辅导员)全覆盖,督导组要督导这个,人事处、教务处要考核这个,一条不漏,人人做好。(五)学生满意,考生向往,社会认可就是高质量学生满意、考生向往,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近者悦,远者来。社会认可,说明办学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能够做到这些,就是高质量。就拿考生向往来说,考生都争相报考这所学校,一般就说明这所学校有实力、有吸引力、读这所学校有前途,可以说这所学校的教育是高质量!我们办一所学校,归根结底是为学生办的、为社会办的,所以总要让考生向往,让在校学生满意,让社会各界认可,就才是高质量!三、推动XX教育数字化转型党的XX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部提出要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联合国教育峰会将促进数字学习和转型作为教育变革的五大议题之一。可见,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或称为数字化战略数字化行动数字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我校走在技术变革前列,建设未来型大学的必经之路。我们现在也要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一)为什么要转型?首先,我讲一个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的理论。这个理论是说,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了信息落差的进一步拉大。教育数字化,不管是当年的可汗学院,还是如今的慕课,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让教育更加公平。可以说,这个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但新的不公平又出现了,那就是数字鸿沟--跟得上数字化潮流的人群变得更加强大了,而没有跟上这股潮流的人,变得更加落后了,两者间的差距持续拉大,这也体现了马太效应。为什么?因为二者对基础设施的拥有程度不同、对数字化的应用和创新程度不同。不仅国家和地区之间有数字鸿沟,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数字鸿沟:一群有较高数字素养的教师和一群在数字化面前无动于衷的教师是不同的,一群善于利用数字化资源的学生和一群对数字化资源一无所知的学生也是不同的,而且他们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所以,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XX师生要站在数字鸿沟的哪一侧?是占据优势的一侧,还是处于劣势的一侧?这是我们要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第一个理由。第二,现行的教育模式、教育形态离个性化的教育追求还有所差距。而数字化以及在数字化基础上的智能化,则为个性化的教育创造了条件,比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7/12慕课课程,可以借助智能化设备实现深度学习,等等。第三,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能够支撑这种转型。(二)如何转型?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校园。总体来看,我校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现在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化转型提供良好基础和条件。二是做好整合和重塑工作。重点是对两个空间(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六个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境)进行融合和重塑。三是技术赋能、应用创新。首先是要提高师生的数字化素养,这个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利用能力等。最核心的目标是要提高师生利用数字化资源、驾驭数字化、智能化工具的能力,让这些资源、工具为我所用。比如我国已经上线有万门慕课,其中优质慕课有万门、国家一流课程有1800门,国内有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在线课程平台,国外有iversity、coursera、edX等平台,我们的师生要把这些资源用够、用好、用活。又比如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集成了许多虚拟仿真系统,是完全开放和免费的,我们也要用起来。包括现在广受关注的ChatGPT,不管它怎样先进,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我们要学会驾驭它、正确使用它。XX年轻人多,在这方面有优势。(三)转成什么型?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和升级。实现几个目标:一是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二是更加精准和个性化;三是更加快捷、方便、及时、高效,实现信息技术赋能的协同化教学、混合式教学和场景化教学。四、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XX教育学当今中国大学林立,总数已超3000所,所能为人辨识者,特色者也!XX之特色,集中体现在XX教育学;而XX教育学之特色,又集中体现在四大框架。四大框架包括高阶教学的理论、深度学习的理论、两种能力(认知与非认知)并重的理论以及教师三种劳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情感劳动)的理论。这四大理论,集中了当代教育教学最重要、最尖端的四个问题,也是我们XX师生改革创新的四大理论成果,在XX人才培养、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贯彻好、落实好。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高阶教学和深度学习的理论价值愈发凸显。只能照搬照转、传输知识的教师必然要被淘汰,只会死记硬背、简单应用的学生也难有好的发展。所以,XX教师在教知识的时候,不仅要传授知识本身,还要讲清楚知识从哪里来(产生),到哪里去(用途),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思维水平,通过深度学习,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力争能有所创新、创造。可以说,只要落实了高阶教学和深度学习,我们的人才培养在认知领域9/12就能达到高水平。非认知能力与认知能力并重的理论,现在是越看越正确。我讲一个案例:根据校友办的统计,我校校友中现有200多名银行行长,其中金融类专业的校友约占30%,非金融类专业校友约占70%,如果把财会类专业也算上,那么金融财会大类的行长校友占41%,非金融财会类的占59%。银行的从业人员专业来源很广,学科交叉,很正常。但是我们得研究,为什么能有三分之二的非科班毕业生能当上行长?我分析这些校友至少有三个特点:第一,基础知识牢固,而且思维水平不低,也就是说脑子完全够用。第二,学习能力强,到了工作岗位上,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成为内行。这也是我说学力(学习能力)是万力之母的原因,学习能力强的人,适应能力、胜任能力、竞争能力都会比较强。第三,非认知能力强。比如与客户打交道的能力、领导团结团队的能力、获得上级认可的能力、抗压力、坚持力,等等。这些都属于非认知能力。从行长校友的案例,可以看出非认知能力与认知能力同样重要。大学应重视非认知能力培育,从传统的以认知能力为主到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并重提升。重视非认知能力培育,是XX教育的一大特色。非认知能力培育是没有登上传统教育的大雅之堂的。长期以来,它是课外的、隐性的、任其自然的,主要依靠环境的熏陶以及学生自己的体悟,学校没有系统的教育设计,没有明确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没有评价标准,相关工作也不纳入考核。现在,我们XX高校将非认知能力提高到与认知能力并重的高度,非认知能力培育在我校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XX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我和几位校领导有时候在校园里转一转,路上遇到一些学生,有的非常热情,主动过来打招呼问好,有的就低下头或者扭过头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本文标题:创校校长、理事长在XX高校2025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899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