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在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年轻干部要敢说我不怕
年轻干部应勇于担当,敢于直言不讳,面对挑战无惧无畏,为理想奋斗到底!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在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年轻干部要敢说我不怕”相关材料,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在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年轻干部,要敢说“我不怕”!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作为刚走上岗位不久的年轻干部,今天能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长心得,我既紧张又荣幸。还记得刚走出校园时,我曾无数次想象自己的工作场景:或许是在重要会议上建言献策,或许是在项目一线攻坚克难,又或许是在服务群众时收获认可。可真正入职后才发现,日常面对的多是“不起眼”的活儿——整理会议纪要、核对报表数据、接听群众来电,甚至是帮同事分发文件。一开始,心里确实有落差:“我学了这么多年,难道就只能做这些?”“这么卖力干,领导能看见吗?”后来在跟老同事聊天、参加组织培训时,我慢慢明白:年轻干部的成长,从来不是“一步登天”,而是“步步踩实”。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三个“不怕”,也算是对自己的提醒和勉励。一、不要怕“被忽视”——“不起眼”的小事,是成长的“垫脚石”刚入职那阵子,我最怕的就是“努力被淹没”。比如连续加班整理了3个月的档案,却没收到一句表扬;精心准备的工作汇报,在会上只被简单提了一句。那段时间,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这份工作”。直到有次跟单位的张科长聊天,他给我讲了他的故事:20年前,张科长刚进单位时,负责的是“最没技术含量”的文件收发。别人觉得这活儿“谁都能做”,他却没应付:收到文件后,会按“紧急程度+业务类别”分类,在每份文件上贴好便签,标注“需协调部门”“建议办结时间”;发出的文件,会登记台账,定期跟踪落实情况。就这么干了两年,单位里谁要找历史文件、谁要查政策依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后来单位承担一项重大改革任务,需要梳理近10年的政策文件,张科长凭借自己整理的台账,仅用3天就完成了别人预计1周才能做完的工作,一下子成了“关键帮手”。他跟我说:“年轻干部最怕‘眼高手低’,总觉得小事‘掉价’,却忘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你整理的每一份纪要,都是在学习领导的思维逻辑;你核对的每一个数据,都是在培养严谨的工作习惯;你接的每一个群众电话,都是在积累沟通的技巧。这些‘看不见’的积累,就像给房子打地基——地基越深,房子才能盖得越高。”总书记曾说:“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被忽视”的日子,其实就是我们的“墩苗期”。那些看似“没亮点”的工作,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在为未来的“出彩”攒力气。就像农民种庄稼,播种后要经历漫长的“扎根”阶段,地面上看似平静,地下的根须却在拼命向深处生长——只有根扎得稳,后续才能扛住风雨、结出硕果。所以现在的我,再面对“不起眼”的工作时,会多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件事里藏着什么可学的东西?”“我能不能比上次做得更细致?”“我的工作能给同事提供什么帮助?”慢慢发现,原来“被忽视”的不是努力,而是我们对“价值”的误解——当我们把小事做透、把基础打牢,“被看见”只是时间问题;就算暂时没被看见,那些沉淀下来的能力,也早已成为自己的“底气”。二、不要怕“被折腾”——“不安稳”的挑战,是能力的“加速器”入职半年后,我刚把手头的业务摸熟,正想“按部就班干稳当”,领导却突然安排我参与一个跨部门的临时项目,还兼任了支部的宣传委员。那段时间,白天要跑项目调研,晚上要写宣传稿,周末还要整理调研数据,每天忙得像“旋转的陀螺”。有好几次,我都想跟领导说“我应付不过来”,甚至觉得“这就是瞎折腾,把我当‘万能替补’用”。直到项目结束后的总结会上,领导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年轻干部不要怕‘多干活’,每一次‘折腾’,都是给你们‘补能力’的机会。”现在回头看,那段“被折腾”的日子,确实是我成长最快的阶段:以前我只懂自己的业务岗,参与跨部门项目后,才摸清了单位“业务-财务-人事”的运转逻辑,现在跟其他部门沟通时,能一下子抓住关键;以前写材料只会“照模板套”,兼任宣传委员后,为了写好一篇党员故事,我跟着老党员跑了3次社区,学会了“用细节打动人”,现在写的材料不仅能“达标”,还能被评为“优秀文稿”;以前遇到突发情况会慌神,项目里有次调研数据出了错,我连夜协调3个部门重新核对,最后按时报告——那次之后,我再面对紧急任务,心里多了份“稳劲”。其实,“折腾”的本质,是打破我们的“舒适区”。就像学游泳,总在浅水区扑腾,永远学不会;只有敢往深水区走,在呛水、调整、练习中,才能慢慢掌握换气和划水的技巧。对年轻干部来说,“按部就班”看似安稳,实则会让我们的能力“停滞不前”;而“被折腾”时遇到的新任务、新挑战,就像给我们的能力“打开了新窗口”——接触不同领域,能拓宽视野;应对突发问题,能锤炼应变;协调多方关系,能提升统筹。有人说“折腾是浪费时间”,可实际上,每一次“折腾”都是在给能力“拼图”:今天参与项目,补的是“统筹能力”;明天负责宣传,补的是“表达能力”;后天处理纠纷,补的是“沟通能力”。拼着拼着,我们就从“只懂一块”的“专才”,变成了“多能兼顾”的“多面手”。现在的我,再接到“额外任务”时,会先想“这件事能让我学到什么”,而不是“这会占用我多少时间”。因为我知道,年轻干部的成长,从来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能力的提升,也从来不是“顺理成章”的,而是在一次次“折腾”中“逼出来”的。当我们能把“折腾”中的挑战,变成“成长中的收获”,就能在人生的赛道上,跑得更快、更稳。三、不要怕“被约束”——“有条框”的规矩,是前行的“防护网”上个月,我在处理一项群众补贴申请时,有位熟人找我“通融”:“资料差一点没关系,你帮忙先报上去,后续我补上。”当时我有点犹豫,毕竟是熟人开口,而且“就差一点资料”。可转念想到单位的纪律要求——“所有申请必须材料齐全、审核无误,绝不能‘开口子’”,我还是婉拒了,帮他一起梳理了缺失的资料,教他怎么补全。后来那位熟人补完资料顺利拿到补贴,跟我说:“一开始还怪你‘不通情理’,现在才明白,你这是帮我‘避坑’——要是当时真‘通融’了,万一出了问题,不仅你受影响,我这补贴也拿得不踏实。”这件事让我更深刻地明白:约束不是“枷锁”,而是“防护网”;规矩不是“绊脚石”,而是“导航仪”。年轻干部刚走上岗位,手里有了一定的职责权限,身边也会遇到各种诱惑——可能是“人情往来”的请托,可能是“能省点事”的捷径,可能是“小贪小占”的机会。而党章党规、单位纪律这些“条条框框”,就像给我们划定了“安全区”:它告诉我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帮我们划清“公与私”的界限,守住“廉与洁”的底线。就像开车上路,交通规则看似“限制”了我们的车速和路线,实则是在保护我们的安全。红灯不是“不让走”,而是“让我们避开危险”;限速不是“不让快”,而是“让我们能安全抵达目的地”。如果没有规则,看似“自由”的驾驶,实则是“危险的冒险”——随时可能撞上行人、追尾车辆,最后“车毁人亡”。面试时曾遇到一道题:“灌木像人的欲望,没有修理就杂乱无章,修理之后才让人心旷神怡。”年轻干部就像刚栽下的灌木,纪律规矩的“修理”,不是“扼杀个性”,而是“扶正方向”。如果因为怕“被约束”就无视规矩,就像灌木任由枝丫乱长,最后只会“长得歪、长不高”;只有在规矩的“修剪”下,才能“长得正、长得壮”。现在的我,每次面对“人情”与“规矩”的选择时,都会提醒自己:“敬畏规矩,不是胆小,而是清醒;遵守纪律,不是保守,而是保护。”因为我知道,年轻干部的路还很长,一时的“灵活变通”,可能会埋下“终身遗憾”的种子;而在规矩的轨道上踏实干事,才能走得更正、走得更远。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成长路上,“被忽视”是常态,“被折腾”是考验,“被约束”是保护。只要我们能以“不怕忽视”的定力打基础,以“不怕折腾”的闯劲长本领,以“不怕约束”的敬畏守底线,就一定能在岗位上干出成绩、实现价值。最后想跟大家分享一句话:“奋斗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次面对小事时的认真,每一次迎接挑战时的勇敢,每一次坚守规矩时的清醒。”未来,我会继续带着这三个“不怕”,踏实走好每一步,努力成为一名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年轻干部!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年轻干部要敢说我不怕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901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