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发言 > 心得体会 > 在2025年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题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推进规范化建设,保障农民权益,促进乡村振兴。下面网友分享多篇相关内容供您参考学习,希望有您喜欢的。
在2025年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题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利用一天时间,深入*区、*区的两个典型村,围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实地踏察和专题调研。我们看了现场、听了介绍,与区里的同志、村里的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现状、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刚才,*区和*区的同志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介绍了经验做法,也剖析了短板不足,讲得都很实在、很中肯。这次调研,既是贯彻落实省纪委监委集中整治领导小组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我市专项整治工作向纵深发展的一次“回头看”和再部署。总的来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各县(市、区)和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职,特别是通过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市“三资”管理工作在制度建设、平台应用、监督问责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天我们看到的*街道*村,集体资产规模高达4.1亿元,年收入约3000万元,在资产规范化管理、实现保值增值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镇*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探索“资源利用型、资产活化型、资本运行型”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实现了稳步健康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充分肯定。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依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风险隐患不容忽视。这不仅是我们从日常监督、信访举报和案件查办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也是今天调研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农村集体“三资”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家底”,是广大农民群众的“钱袋子”,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管好用好这份“家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严肃的政治任务。如果我们的“钱袋子”守不好、管不严、用不实,就可能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群众利益受损、基层干部腐败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会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我们必须站在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从当前情况看,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责任传导存在“上热下冷”,压力压实不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三资”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治站位不高,存在“重发展、轻监管”的倾向。有的地方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落实不够有力,把“三资”管理单纯看作是农业农村部门的业务工作,统筹协调、督促指导的力度不够。有的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履行不充分,满足于建章立制、发文开会,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跟不上,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更有甚者,一些乡镇(街道)党(工)委对村级“三资”管理疏于监督,当“甩手掌柜”,导致村级组织在资产发包、资金使用、资源处置等重大事项上缺乏有效监督,为权力寻租和腐败问题滋生提供了土壤。第二,制度执行存在“纸上画画”,规范管理不到位。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文件,比如我省在2022年就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实施意见》,今年省农业农村厅又专门就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出台了指导意见。可以说,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建立。但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的制度执行却走了样、变了形。比如,有的村集体经济合同签订不规范、要素不全,甚至出现“阴阳合同”;有的合同租金明显低于市场价格,长期不作调整,造成集体利益严重受损。还有的村在工程项目建设、大额资金使用等决策上,该走的“四议两公开”程序不走,少数村干部“一言堂”“家天下”,搞暗箱操作,为自己和亲友谋取私利。这些问题表明,我们的制度还没有真正长出“牙齿”,执行的刚性约束力有待加强。第三,数字监管存在“建用脱节”,平台应用不到位。我市已经初步建成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三资”监管信息平台,这为实现“三资”管理的数字化、透明化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平台的应用还不够普及和深入。*镇*村虽然在探索多种发展模式,但在“册外地”的清查和收费工作上还需要加快进度,确保“应收尽收”。同时,我们强调要强化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应用,实现集体资产资源交易“应上必上”,但在一些地方,这个要求还没有完全落地。部分村集体的大宗资产出租、工程发包等,仍然习惯于走线下传统模式,游离于平台监管之外,这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和廉政风险,也使得上级部门的实时动态监管成为一句空话。数据不贯通、平台不常用、监管跟不上,智慧监管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四,权力运行存在“任性妄为”,监督惩治不到位。从近几年我市纪委监委查处的案件来看,“三资”领域依然是基层腐败问题的“高发区”。一些“村霸”和村干部把集体“三资”当成自己的“唐僧肉”,肆意侵占、随意处置。例如,前不久我们通报的*区*街道*村原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杜某某,通过虚增会议费用、虚构修路款等方式,套取村集体资金62.8万元;*区*镇*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某某,利用职务便利,将村集体土地以个人名义租赁给通信公司,将24万余元的租赁费据为己有。这些案件性质恶劣,严重侵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这些“蝇贪蚁腐”虽然职位不高,但危害巨大,群众深恶痛绝。这也警示我们,对“三资”领域的腐败问题,必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露头就打,绝不手软。同志们,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我们工作的导向。发现问题是能力,解决问题是担当。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省纪委监委集中整治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和市委部署要求,我讲四点意见:一、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以更强的担当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全市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到管好农村集体“三资”是夯实乡村振兴之基、维护群众利益之要、巩固执政根基之本。各县(市、区)党委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把“三资”管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各级农业农村、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要立足职责定位,既要当好“指导员”,更要当好“监管员”,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乡镇(街道)作为“三资”监管的“一线指挥部”,必须扛起直接责任,加强对村级组织的日常监督和业务指导,决不能有丝毫懈怠。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的再监督”,紧盯责任落实,对工作中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责问责,以强有力的问责倒逼责任落实。二、必须坚持严字当头,以更硬的措施从严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群众看专项整治,关键看有没有查处案件,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要拿出脱贫攻坚的精神,动真碰硬,持续加大案件查办力度。要畅通“信、访、网、电”等举报渠道,广泛收集问题线索,对涉及“三资”管理的信访举报要优先处置、快查快结。要紧盯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严肃查处党员干部在集体资产发包、土地征用补偿、工程项目建设、惠农资金发放等过程中的贪污侵占、挪用私分、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等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要坚持“一案三查”,既要查处当事人的违纪违法问题,又要倒查相关责任人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要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定期通报曝光,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形成有力震慑,坚决铲除基层腐败滋生的土壤。三、必须深化标本兼治,以更实的举措扎紧织密制度笼子。查办案件是治标,建章立制是治本。我们必须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的理念,在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的同时,更加注重做好监督执纪的“后半篇文章”。要加强对个案的剖析和类案的分析,深入查找“三资”管理在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存在的制度漏洞和监管短板,及时向相关地区和部门制发纪检监察建议,推动以案促改、以案促治。要督促农业农村等部门,围绕合同管理、产权交易、财务公开、收益分配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让“小微权力”的运行更加规范透明。要健全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保障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让集体“钱袋子”在阳光下运行,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四、必须强化科技赋能,以更新的理念提升智慧监管效能。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监管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向信息化、智能化要生产力、要监督力。要进一步加大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的推广应用力度,督促指导所有村集体将资金、资产、资源等信息全部、准确、及时录入平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推动平台功能迭代升级,实现与纪检监察、财政、审计、自然资源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打破“信息孤岛”。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三资”运行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和智能分析,实现对异常交易、违规操作的自动预警、精准发现,让监督插上科技的“翅膀”。要确保所有应进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项目“应进必进”,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杜绝“体外循环”和“暗箱操作”。同志们,管好农村集体“三资”、守好农民群众的“钱袋子”,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以这次专题调研为契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持续深化专项整治,坚决斩断伸向集体“三资”的“黑手”,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纪律保障!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公文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在2025年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题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99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