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关于X市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的调研报告
X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给充足需求稳定但存在结构性矛盾部分专业领域人才短缺现象明显。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关于X市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喜欢。
关于X市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的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实施人才赋能工程,综合研判高校毕业生在我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2025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一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市高校毕业生供需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深入X职业技术学院、X工业园区以及部分民营企业,和24名企业人事业务骨干、新入职高校毕业生以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面对面座谈,充分了解我市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供需现状,综合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建议。一、我市高校毕业生供需现状及特征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2023年、2024年、2025年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158万人、1179万人、1222万人,分别较上年增长7.6%、1.8%、3.6%,3年连创历史新高。随着技术进步加速演进,市场需求快速变化,传统行业岗位数量缩减,高校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找满意工作难”与“用人单位招合适毕业生难”的问题并存。一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创新引才方式、搭建精准平台等方式,全力助推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同时,随着“2+4”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壮大,工业经济长期高位增长,就业支撑作用显著,相比全国全省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较好。我市实名登记高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近3年均保持在90%以上,其中2024年实名登记1344人,当年实现就业1271人,就业率94.56%。X职业技术学院近3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0%以上,在全省同类院校中排名始终在前10以内,2024届毕业生共2113人,已在用人单位实习或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意向1906人,就业去向落实率90.16%。通过调研发现,我市高校毕业生市场供需情况呈现以下特征。(一)高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是工业企业。我市是工业资源型城市,拥有齐全的产业门类和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随着X集团公司产业规模的扩大,2023年、2024年、2025年通过校园招聘吸纳就业分别为430人、500人、280人,自2018年以来通过校园招聘、订单培养等方式引进的工程技术、经营管理、技能操作等各类毕业生超过万人,吸纳就业能力十分显著。从冶金学院毕业生本地就业情况来看,X集团公司是本地就业首要选择,其余学生在我市的就业意向很大一部分也是工业企业,近3年的毕业生中,在X本地工业企业就业的940人,占本地就业人数的67.64%。从X经开区和X工业园区情况来看,民营工业企业同样是吸纳就业的重要一环,尤其是薪资待遇,相对于市内外其他民营企业来说颇具优势,就业吸引力同样比较高。可以说,我市工业企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阵地。(二)高校毕业生择业时最关注薪资收入。我市已就业高校毕业生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为47.84%,明确表示不满意的为10.58%。查阅到相关资料显示,全省的满意度为46.6%,明确表示不满意的为17.7%。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座谈交流发现,受访高校毕业生普遍表示,薪资收入是影响就业满意度的最大因素,在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当中,明显优于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人际关系等因素。(三)未就业毕业生主要面临人岗匹配问题。通过座谈了解到,在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大部分人表示曾经有过求职经历,并且今后还将继续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问及求职面临的困难时,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岗位需求少”、“有岗位但符合自己要求的少”、“专业不对口”。待业毕业生中,对找工作的态度都比较积极,并且更加关注薪资收入和工作稳定性,同时对于找工作的愿望也比较迫切,非常愿意接受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高校毕业生“缓就业”“慢就业”现象客观存在,但待业毕业生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人岗相适”的客观问题,与主观“躺平”观念关联度不大。(四)工业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用工缺口依然存在。从2025年一季度“2+4”产业链企业用工情况来看,总缺工557人,大专以上学历要求占50%;化工与新材料行业缺工相对最为明显,缺工数量占比超过40%;缺工岗位以生产技术岗或生产操作岗为主。从近期的大型招聘会数据来看,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中,生产技术类岗位占绝大多数,财会、设计、销售等服务辅助类岗位相对较少。通过访谈也了解到,很多工业企业普遍因人员流动而导致了部分岗位动态化空缺。我市工业企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对高校毕业生的用工需求还存在一定缺口,缺工岗位对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的专业匹配度和技能水平要求较高。(五)高校毕业生“外流”现象较为明显。冶金学院2024届毕业生中,452人在X市就业,1454人在X市以外就业;近3年毕业生中,在X以外初次就业的人数占70%以上。以社会面2024届高校毕业生为例,2020级我市生源地高校学生4039人,对应到2024届高校毕业生,在我市实名登记的仅有1344人、占33.28%,其中明确“X”的毕业生为608人、占15.05%。所以说,高校毕业生流出X就业的大趋势客观存在,大量X生源地和X毕业的高校毕业生未能留在X本地就业。二、主要问题高校毕业生供需问题,不仅仅涉及社会民生,也涉及产业发展。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不是简单的数量供需矛盾,还有高校毕业生个人观念、专业、能力与岗位供给、企业管理、产业特征之间的匹配问题。我市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与全国全省的总体形势基本相符,但也有我市特有的矛盾问题,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产业结构影响岗位供给结构。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4:67.5:27.1,相比全国的6.8:36.5:56.7以及全省的12.5:34.1:53.4,产业结构特征明显,工业企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也同时带来了就业岗位供给单一、吸纳就业局限性大的问题。这既是高校毕业生外流的因素之一,也同时加剧了就业问题和缺工问题,造成了我市高校毕业生结构性供需矛盾。女性先天体力不如男性,对于强度较高的工作岗位来说,女性处于竞争劣势。工业企业的工作岗位普遍劳动强度较大,所以劳动者主要是男性群体,男女比例大致为7:3,存在比例失衡问题。同时,性别比例失衡也让很多男性青年因婚恋问题影响了就业质量,加剧毕业生流失和企业缺工问题。(二)就业观念和用工理念存在落差。高校毕业生从学校步入社会,受个人经历和传统观念影响,找工作“绝不将就”,月薪、福利待遇、环境、工作时间、劳动强度等标准都在考量范围之内,呈现出“挑工作”的特征。而用人单位对刚毕业的青年在承受能力、吃苦能力、适应能力的认可度上相对比较保守,认为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吃苦、好高骛远,不能胜任劳动时间长、机械重复的工作,给“年轻人”留的“机会”不多。(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不符合实际需求。很多高校毕业生期待坐“办公室”的工作,选择普工、技工等工厂“蓝领”作为就业意向的人数较少。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录时,招录比例非常小,比如2025年我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录取人数和报名人数比例达到了1:64,可以说是“百里挑一”,岗位供给量远远小于就业需求量。同时,我市经开区、工业园区企业缺工情况主要集中在一线操作工等岗位,占总缺工量的70%以上,具体化工、新能源等领域最为明显。这种缺工现状与高校毕业生的择业预期严重不对等,企业缺工状况并不能完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也并不能完全解决企业缺工问题。(四)高技能毕业生供给量不能满足用工需求。部分民营企业为了尽快投产取得经济效益,不太愿意对高校毕业生进行长期培养,更愿意直接招用有工作经验、技能水平较高的员工。很多化工类企业工程技术岗位要求必须专业对口,并且拥有相应的技能水平或技能证书,很多毕业生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财会、安全等方面的岗位要求必须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部分待业毕业生未通过相应的从业资格考试,无法满足此类岗位的最低要求。(五)生活配套设施影响就业吸引力。目前我市大部分用工企业集中在工业园区,提供食宿的企业相对较少,即便个别企业有职工宿舍,但住宿条件简陋,且园区附近公租房已基本饱和,上下班路途遥远,大部分企业没有通勤车,工作生活不够便利。同时,园区企业周围缺少餐饮、超市、休闲等配套设施,无法满足青年群体的多样化业余生活需求,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就业吸引力,也因此未能留住一些外地优秀毕业生。三、对策建议(一)持续调整岗位供给结构。深挖服务业就业空间,立足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现状,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壮大,提供更多包容度较高的就业岗位,持续改善岗位供给结构。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充分发挥新就业形态工作岗位薪资水平高的优势,有效扩充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更多吸纳就业。加大对吸纳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奖励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促进供需充分对接,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的同时,精准高效满足市场用工需求。全力落实稳就业一揽子政策,通过减税、降费、融资优惠政策,激励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稳岗扩岗。(二)不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拉近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距离,持续加大就业指导力度,通过进行针对性择业指导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学生思想建设,培养自信度,增强主动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切实增强高校毕业生自身发展适应性。扎实开展实名制就业服务,对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百分百联系、百分百服务,全过程推荐工作岗位,分类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积极开展各类招聘活动,多渠道定期发布岗位信息,帮助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三)大力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加强校企合作,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在冶金学院和部分工业企业中大力推行“校中厂、厂中校”,引导企业参与高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实习实训等工作,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现代产业学院”“多元制办学”等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革新,加强产教融合平台载体建设。在X集团公司部分厂矿、有条件的市属国有企业及X经开区和X工业园区企业建设校企共享型教学生产线,订单式培养学生,真正提高人岗适配度。(四)全力支持学生返乡回流。高频次开展大学生返乡看发展活动,邀请高校专家、就业创业指导师、企业HR、大学生代表举办就业创业讲座,组织开展X籍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搭建就业实践平台。聘请来金留金就业创业优秀毕业生和在校X籍大学生作为招才引智联络员,积极向在外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宣传X,对有来金就业意愿的高素质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推动更多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引导高校学生来我市顶岗实习和实践教学,鼓励优秀毕业生在我市实习后就地就业。(五)逐步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引导企业树立现代人力资源观念,提高人才培育系统性,支持员工向上发展,留住老员工、吸引新员工。督促企业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完善激励措施,加大欠薪治理力度,全力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企业所在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协调银行、快递等在园区内设立便民服务点,加大工业园区及周边医疗、学校等资源统筹,提高员工生活便利度。学习借鉴其他地方成熟工业园区经验,探索“政府主导、园区实施、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建设标准化职工宿舍、食堂、商业配套等必备设施,让留人环境更加可感可及。
公文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关于X市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的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102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