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促进全市消费的调研报告
通过优化服务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城市消费增长。以下由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的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促进全市消费的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扩大内需,必然离不开生活性服务业的提质升级。生活性服务业是直接向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与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的产业,其核心功能在于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本次调研第二组利用一天时间,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观看展片等方式,调研了X市文创产业园、X广场、X市康复中心医院康养公寓,并随机走访了部分热门消费场景地,旨在通过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全市消费提供参考。一、全市主要消费情况和生活性服务业供给现状(一)主要消费情况2024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4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8亿元,增长2.1%;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亿元,增长7.7%(经济普查后修订数据)。基本生活类商品中,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4.7%,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7.3%,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2.1%。消费升级类商品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6.9%,中西药品类增长3.0%。大宗商品中,汽车类增长19.8%,石油及制品类下降7.4%。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基本生活消费稳定增长。居民对于基本生活物资的需求刚性较强,粮油食品类、烟酒类等基本生活物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稳定,商品消费在整体消费中占据基础地位。二是改善型和发展型消费潜力释放。化妆品类、家用电器类等改善型消费增长明显,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开始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和个人消费的改善。三是大宗商品消费有分化。汽车类消费增长,体现出居民出行需求的增加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而石油及制品类消费下降,主要受新能源汽车发展、油价波动以及出行方式变化等因素影响。总体来看,商品消费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服务消费占比呈稳步上升态势。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热点从商品消费加速转向服务消费,以教育、康养、文创、娱乐、餐饮为代表的发展型、改善型消费需求持续扩大。反映出X市居民消费正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追求高品质生活加速转变。(二)生活性服务业供给现状近年来,X市积极丰富应用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夜间经济、体验式消费等新型消费场景不断涌现。通过制定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争取专项资金、开展促销活动、加大商贸主体培育力度等措施,有效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活跃和消费需求的释放。一是全市各大消费市场持续向好。2019—2024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由18.57亿元增长至32.96亿元,年均增长率16%。零售业从业人员由920人增长至1690人,年均增长率16.42%。依托X、X、X,精心打造3处夜间消费场所,“夜游”“夜演”“夜娱”“夜食”等多元消费业态,让城市烟火味更浓。持续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X鲜生商业综合体、X商场升级改造项目投运,X智慧服务平台完成系统搭建,对接600余家商户,绘制便民生活服务导视图24个。消费领域,逐渐呈现出传统消费逐渐向追求品质的服务型消费拓展的趋势。二是住宿和餐饮行业企稳回升。2019—2024年,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由2.71亿元增长至6.76亿元,年均增长率20.06%。2019—2023年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由1.47亿元增长至2.17亿元,年均增长率10.23%,我市已形成以大型酒店饭店为龙头,火锅店、农家乐、美食街、中小型餐馆为主体,大中小、高中低、中西兼具竞相发展的态势,餐饮业已成为繁荣市场、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推动全市经济多元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银发经济和托育需求前景广阔。2019—2024年,我市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由5.32万人上升至6.81万人,年均增长率6.29%,人口均衡发展面临挑战。老年人口抚养比由15.67%增长至23.07%,年均增长率8.78%。老年人口呈现基数大、增速快及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特征,未来养老供需矛盾突出;为有效解决留守、孤寡、独居老人养老难题,目前全市共建成村级互助幸福院93所,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1所,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1所,覆盖率分别达到66.9%、61.1%、95.3%,积极应对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托育服务方面,全市托育服务制度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托育服务机构大幅增加,婴幼儿入托人数不断增加,托位利用率不断提升,托育服务需求呈现稳定增长态势。目前,全市实有托育服务机构20家,共设置托位1738个,每千人口托位数4.04个。目前,全市入托婴幼儿383人,累计托位使用率32%。托育服务收费价格基本处于全省平均水平。四是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接待旅游人数1149.38万人次,旅游花费67.7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3.67%和39.44%。全市现有A级旅游景区15家,其中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5家,2A级景区7家。建成X、X、X、X、X、X、X等一批特色景点。文旅部门制定《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X市支持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奖励办法》等系列政策举措,保障文旅产业发展。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明显,2024年全市文旅规上企业达到7家,较上一年增加133%,实现了一年翻一番的历史性突破。二、全市生活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一)消费创新供给能力弱,难以匹配消费升级需求。目前,X市城市消费高端化、个性化供给缺失,消费领域没有显著“IP”和谷子经济等迎合年轻人的消费热点。创新市场培育方面,缺乏有效措施,市场上商品同质化严重,高端定制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特别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不强,新兴消费业态和模式发展缓慢,难以跟上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步伐。(二)市场主体促消费力度不强,本地消费吸引力弱。近年来,我市居民消费外溢现象严重,消费市场参差不齐、场景不多、品质不高、服务不优,不能有效满足居民高品质消费需求,存在“X挣钱武威花”的现象。如:我市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仅有常规的厂补和国补,对比武威市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除了汽车厂家补贴(10000元)、国家补贴(15000元)共计2.5万元以外,还有经销商额外赠送车膜、座垫、地垫等服务(优惠约3000元)。从营销端看各类市场主体代理地位较低,促销手段单一、促销力度不大。从产品端看X市产品和服务供给滞后于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从质量端看,综合商业中心、文旅、养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优质供给不足,服务供给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差距。(三)文旅资源开发滞后,消费潜力未释放。一是优势资源利用率低。火星1号基地、骊靬文化、工业遗产等独特资源尚未有效转化;御山峡汉明历史文化长廊、青土井古生物化石发现地等无游客接待中心、展览馆、游乐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旅游“可消费性”低,独特IP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转化路径单一、商业价值远未释放;紫金花海等景区以“打卡式”观光为主,缺乏深度体验和二次消费场景,过夜游客比例低,淡旺季波动大。工业旅游等仅停留在参观层面,缺乏互动式、体验式项目。二是品牌营销与配套薄弱。文旅宣传力度不足,“紫金花海”等成熟景点品牌知名度低,文旅品牌打造滞后,旅游资源点散面广,景区景点多而不强,开发程度还不够高,龙头景区相对缺乏,文旅宣传营销与品牌推广力度不够,难以吸引外地客户和资源,限制了市场拓展和业务范围的扩大;乡村旅游缺乏统一规划,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四)政策与资金投入强度不够,未有效激发服务创新潜力。对消费者群体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未能及时探索设立市级消费补贴,银行“消费贷”,企业“消费贴息贷”等金融促消费产品,提振消费。创新新兴业态扶持不足。在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对新兴业态的支持力度不够大,政策覆盖面不够广,无法满足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市上政策对生活性服务业创新的激励性不够强,智能家居、文化创意、高品质养老等缺乏有效激励创新模式,未能高效吸引社会资本下场投入。三、对策建议(一)提升丰富业态,着力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一是创新培育新消费热点。主动适应消费升级态势,充分发挥新消费作为消费需求“富矿”的积极作用,以教育、信息、旅游、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享受型、发展型消费为牵引,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提升旅游休闲消费,推动绿色消费,扩大教育文化体育消费,改善消费供给,创新供给模式,激活和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为消费升级提供更多选择。二是打造高端消费场景。聚焦“娱乐+生活”主题消费,打造家庭一站式潮流商业综合体,加快推进国芳万和城二期街区商业项目,积极招引高端品牌旗舰店和品牌矩阵。丰富时尚消费、观光购物、休闲娱乐、美体健身等业态,打造“体验式”消费,形成繁华、高档的标志性商业区。持续推进天水路步行街、紫金花海夜市、文化街换挡升级。积极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完善社区便民消费设施,优化“15分钟便民生活圈”、城市社区邻里中心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网点。三是提升餐饮服务品质。积极引进知名餐饮品牌在X市开设旗舰店,培育壮大地方餐饮品牌,持续举办“永昌十八子”美食节,打造X羊肉文化、花文化、民俗文化美食名片。提升住宿服务品质,谋划建设对标五星级酒店标准的“小而精”“小而特”星级酒店和特色民宿,加快X国宾馆项目建设,打造低密度中式园林生态酒店,实现五星级酒店零突破。强化家政物业服务,支持员工制家政企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与养老、托育、餐饮、家政等企业开展合作,发展“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二)着力提质升级匹配消费需求,增强本地消费吸引力。一是强化补贴与激励。在新能源汽车等重点消费领域,在厂补、国补基础上,增设市级专项补贴或消费券,同时引导经销商配套赠送装潢、保养等增值服务,缩小与周边城市(如武威)的优惠差距,减少消费外溢。二是推动供给升级。引导本地企业和经销商引入多样化、个性化产品,如针对年轻群体的潮流商品、针对家庭的高品质家居用品等,填补市场供给空白。三是补强优质服务短板。重点提升综合商业中心、文旅、养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品质,引入连锁品牌或培育本地优质服务商,通过标准化服务培训、质量评级等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与消费者期待的匹配度。四是加强营销指导与培训。组织专家为商家提供营销策略培训,推广成功案例(如组合促销、会员体系搭建等),帮助市场主体丰富促销手段,从单一降价向“价格+服务+体验”多元促销转型。五是提升市场主体话语权。支持本地经销商与厂商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争取更优惠的进货价和促销政策;鼓励组建行业协会,抱团争取资源,提升议价能力。通过以上措施,可从政策激励、供给优化、主体赋能等维度发力,逐步改善“X挣钱外地花”的现象,将本地消费需求留住,激活消费市场活力。(三)加大文旅资源开发力度,全面激发文创消费潜力。一是构建“文旅+”产业链条。推进“文旅+农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特色采摘园、休闲农庄、摄影采风基地建设,争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区)。推进“文旅+工业”融合发展,着力开发特色工业旅游线路,将X市逐步打造成为祖国镍都工矿探奇基地、中国航天科普研学基地。推进“文旅+体育”融合发展,继续办好X半程马拉松赛、X摩托车越野拉力赛等体育赛事,推广普及户外探险游、山地自行车、沙漠越野赛等体育旅游项目产品,培育壮大户外旅游市场。推进“文旅+商贸”融合发展,强化商务和文旅部门沟通协作,联合举办各类主题促消费活动,推动文化旅游元素融入商业街区,构建文化旅游产业与商贸服务业融合发展体系。推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与田园、生态、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养生、度假养老、康体运动、健康食品等康养休闲业态。二是强化配套产业支撑。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城市及国道、省道至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建设,鼓励开通周边市县(区)至X市的区域旅游客运专线,畅通交通微循环。鼓励落地自驾、异地交车业务,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对接去哪儿、马蜂窝、同程等头部平台,通过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推
公文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促进全市消费的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1021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