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在XX区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精编)
会议强调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建设,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切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在XX区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精编)”相关材料,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在XX区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精品)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相关决策部署,总结前期专项行动的成效与经验,深刻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对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关乎千家万户幸福安宁的“国之大者”。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责任,更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全区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更强的合力,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法治的蓝天。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肯定成绩,正视不足,清醒认识工作的阶段性与艰巨性今年以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协同发力,扎实推进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专项行动,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最直观的体现是,今年前三季度,全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同比下降了52.73%。这个数据来之不易,背后是全体同仁的辛勤付出。回顾前段时期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法治防护网越织越密。坚持预防为先,法治同行的理念。全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实现了百分之百全覆盖,“莎姐·检护柚苗”等本土化法治宣传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各政法单位与教育部门紧密协作,通过模拟法庭、法治宣讲、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将法治的种子播撒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累计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数百场次,有效提升了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二是协同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各成员单位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公、检、法、司、教、卫、民政等部门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执法等方面建立了常态化协作机制。特别是在案件办理中,“一站式”办案区和询问救助中心的建设与应用,有效避免了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二次伤害”,体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三是重点难点攻坚取得突破。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开展了多轮次的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取缔了一批违规经营的网吧、娱乐场所。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了社会观护基地,引入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力量,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和技能培训,精准帮教罪错未成年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例如,相关中心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心理疏导近200人次,为数十名未成年被害人落实司法救助金。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短板。当前,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挑战。从外部环境看,风险隐患交织叠加。网络空间的影响日益深化,网络游戏沉迷、网络欺凌、网络交友诈骗等问题成为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受到侵害的新燃点。一些不良“亚文化”通过网络快速传播,侵蚀着青少年的心智。同时,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群体的增多,使得家庭监护缺位或监护不当的问题愈发突出。从工作实践看,预防体系仍有漏洞。源头预防的力度仍显不足,重打击、轻预防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的衔接还不够顺畅,存在责任边界不清、信息壁垒等问题。特别是对“隐性辍学”学生的摸排发现机制、对遭受家庭暴力或监护侵害的未成年人的早期干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犯罪特征看,新老问题相互交织。一方面,盗窃、寻衅滋事等传统犯罪依然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另一方面,利用电信网络实施的新型犯罪崭露头角,犯罪手段的成人化、智能化趋势值得高度警惕。而在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性侵害等严重暴力犯罪依然高发,严重挑战社会道德和法律底线,是必须持续重拳出击的重点。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决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思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精准施策的智慧,切实把工作抓深、抓实、抓出成效。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全面提升工作的系统性与实效性下一阶段,全区上下要紧紧围绕实现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双下降”的核心目标,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第一,坚持源頭治理,構建全方位預防體系。预防是最好的保护。必须将工作的关口前移,从事后惩治向事前预防延伸。要夯实家庭监护第一道防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要大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家长学校、社区讲堂、线上课程等多种渠道,向广大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要依法用好“家庭教育令”这一法律工具,对监护失职或监护不当的家长进行督促、指导和纠正,推动“依法带娃”成为社会共识。民政、妇联等部门要特别关注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弥补家庭功能的不足。要筑牢学校保护主阵地。教育部门和各学校要将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融入日常教学管理。法治副校长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挂名”和“讲座”上,要深度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学生权益保护和矛盾纠纷调解。要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与干预机制,配齐配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行为偏差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祸患。要净化社会环境生态圈。文旅、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要持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对向未成年人违规提供服务的网吧、KTV、酒吧等场所,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形成强大震慑。网信部门要联合通管机构,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加大对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的清理整治力度,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第二,保持高高压态势,依法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对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必须坚持零容忍,依法予以严厉打击。要突出打击重点。始终将打击的锋芒对准强奸、猥亵儿童、拐卖、组织、胁迫未成年人进行卖淫或暴力表演等严重犯罪。对那些屡教不改、主观恶性深、社会危害大的犯罪分子,要依法从严从快惩处。公安机关要优化办案模式,提高侦查取证能力;检察机关要依法快捕快诉,加强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审判机关要依法公正审判,确保罚当其罪。要落实制度刚性。严格执行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畅通医院、学校、社区等报告渠道,对知情不报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追究责任。同时,要全面落实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从业人员的入职查询和从业禁止制度,坚决将有前科劣迹的“大灰狼”挡在门外,从源头上切断犯罪链条。要优化司法保护。在案件办理全过程,都要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被害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要深化“一站式”办案机制的运用,统筹协调询问、取证、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工作,为被害人提供综合性、一体化的关爱保护,帮助他们尽快走出阴影,回归正常生活。第三,深化矫治帮扶,服務罪錯未成年人回归社会。惩罚与教育相结合,是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基本原则。目标是教育人、挽救人。要规范专门矫治教育。对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要坚决贯彻“应送尽送”的原则,依法送入专门学校进行闭环管理的教育矫治。教育、公安、司法部门要协同配合,精准摸排送教对象,规范审批程序。同时,要对社会上那些打着“行为矫正”旗号、实则体罚虐待的违法违规机构进行严肃查处,绝不允许其野蛮生长。要加强分类精准管控。聚焦“五类重点群体”,即刑满释放、社区矫正、有严重不良行为、受过行政处罚和专门学校毕业的未成年人,建立“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的动态管理档案。社区、学校、家庭、司法所要形成管控合力,定期进行走访评估,有针对性地提供思想引导、心理辅导、就业就学帮扶,有效遏制其再犯罪风险。要修复社会支持系统。罪错未成年人最终要回归社会。共青团、工会、工商联等组织要积极作为,整合社会资源,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机会,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依靠自己的劳动融入社会。要消除社会歧视,为他们创造一个宽容、接纳的回归环境。三、强化担当,履职尽责,凝聚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做好新时代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独木不成林,单靠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完成,必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一要压紧压实领导责任。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扛起“党管青少年”的政治责任,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办,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要健全完善联动机制。区未保委要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各成员单位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主动向前一步,加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衔接,打破数据壁垒和部门隔阂,形成拳头效应。要建立健全督导检查和约谈问责机制,对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责问责。三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未成年人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积极培育和支持相关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团队的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他们深度参与到心理咨询、家庭教育指导、法律援助、临时监护等专业化服务中来。要大力宣传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讲好保护故事,传播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同志们,保护未成年人就是保护未来,预防青少年犯罪就是守护希望。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希望大家以本次会议为新的起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我区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XX、法治XX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公文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在XX区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精编)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1022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