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月考总结会校长讲话:管是筑底线,教是引方向,罚是正偏差,爱是给力量
校长强调,管理划定底线,教育指引方向,惩戒纠正偏差,关爱赋予力量,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月考总结会校长讲话:管是筑底线,教是引方向,罚是正偏差,爱是给力量”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喜欢。
月考总结会校长讲话:管是筑底线,教是引方向,罚是正偏差,爱是给力量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这个会,我没有准备长篇文稿。讲真话,我手里就拿着三页纸的参考数据、一些教学反馈整理笔记,还有这几天巡查里看到的情况。因为我觉得,质量问题不是靠朗读文件解决的。今天我想跟大家好好“掰扯掰扯”——这次月考,咱们到底做得怎么样,问题在哪儿,下一步咱们怎么动。我们把这场考试当什么?不是评比,更不是炫耀。我个人更希望它是一面镜子、一张剖面图,一根温度计。它照见了什么?照见了努力、方向、短板、惯性,也照见了我们的“盲区”和“亮点”,以及“我们原以为有效的,有没有真见效”。所以今天,我就分四个部分来聊:成绩情况、工作亮点、存在问题、后续调整。我不追求语言的完整性,也不兜圈子——大家听得踏实,带得走就行。一、先看数据:数字不会说谎,但能启发你的判断能力我们从9月开学到现在,走到了第六周。说时间不长也不短,从“建设学生状态、摸底学情、培养学习节奏”,到第一个系统成绩出炉,咱们这一阶段工作基本完成了一个小闭环。现在的数据,各位老师都已经看到或听到了。关键是怎么看,拿什么想,往哪去对。从全校总分数据讲起:全校参考人数:1560人整体及格率比开学前摸底测试提高了8.3个百分点。这不是一组可以忽略的数字。说明学生状态在起,课堂任教质量是有上扬的,老师们前段时间的努力不是白费的。我们特别看重两个阶段对比:开学前基础测试→月考第一次。原因很简单,这两个时间点之间的进展,是最能反映出刚入学“教学适配”和“教师策略合理性”阶段的。三个年级分别来看(数据后已去敏处理):初一年级:虽然整体分化不严重,但“苗头已显”。大约20%的学生初步进入“跟不太上”状态,但这也正常。我们最难的,是怎么避免“轻度掉队”演变成“结构性掉线”。从语数外平均分看,理科高于文科,但波动也更明显,下一阶段要定类型任务,抓稳定节奏。初二年级:数据表现稳定。中间群体扩大,标准差收缩,这是个好事,表明“中段学生被带起来了”,不再是少数黑马跑领先,后面掉链子。初二目前教学适性比较强,接下来重点是在于“拔高梯队”。初三年级:这批是我们最关注的。优秀率在32.7%,比去年同期高了5个点,这不是少量提升。这说明咱们的复习策略、讲练结合基本上是走在方向上的。但这不能松,后面综合题、主观题是中考关键。学科表现情况简要说几句:理科线整体领先,特别是数学与物理,优秀率高、均分提升明显,很多班级在50%学生线以上。这里必须讲:数学组这次命题质量已经脱离传统“刷熟题”套路,更有梯度,符合教学评价原则。文科部分,语文、英语存在波动大现象。语文阅读部分得分分布极不均,拔高题“全军覆没”现象多少存在。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方法引导全不在关键点”。二、这次考试后,我看到了一些非常值得点赞和推广的做法数据以外,人的行动我更关注。很多事不在PPT里,但却在真实发生,就是我们应该鼓励的方向。第一,是教研组的“共研共建,真正落地”开始发力了这次教务处随机抽了4个组查集体备课和周例会纪要。我不夸大,四个组里三组的资料都非常有“思想”:有组从热点案例出发,提了一份“任务教学路径”,并安排到对应周次落实;有组集体分析错题集中坐标,从题型“反查教学侧重点覆盖率”;有组直接建立“教学映射表”,什么题是谁教的部分、课次、配套拓展是什么——讲得好不好,回头一看就知道漏没漏。我觉得这样一来,咱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全链路教学质量修复”。比以前那种“谁回谁写谁讲”有效得多。第二,是“分层教学不再空谈”我亲自听了两节英语分层课,一节课里套ABC层练习,学生每个层级选择不同难度内容,小组输出方式也可分层展示。我觉得很欣慰。曾经我们喊很多年“因材施教”,但落实就是“动嘴不动手”。现在你能看到,一些年轻老师在真正试、试着“把优生留下来吃得饱”,把中段生拉得住,学困生不被抛下。我希望每个教研组都把“分层教与学”做小节总结,每月一次,变成机制。第三,是一些班主任“主动调动机制”的管理意识增强了一些优秀管理案例我简单讲三个:某班连续三周建立“错题本打卡机制”,每天两人展示1件整理讲解,从而带动全班错题日常整理变得可视化;某班主任每天自习巡回记录“作业完成有效率”+“行为专注度履历”,一周汇总出“深藏未发力型”和“潜在后退型学生”,替任课老师提前敲警钟;某班把“每日学习反思10字条”作为午休前的整理动作,该班“主观题答题分数进化幅度”比平级班高了近13%。这些,不能只鼓掌,要怎么呢?——归类!提炼!形成方法!老师们,从学生中走出来的方法,才是“实用法宝”。三、也该正视问题了:有的“老毛病”,我们还在重复犯讲成绩、讲办法的时候大家听得高兴,但问题必须拿出来讲。否则,数据再好,该出事的地方永远是在“我们没盯”的地方露底。我列出五个近阶段常见的教学“未达预警”问题,请大家引起关注:第一个问题:两极分化明显,无缓冲带支撑在初三和初一班级中重点发现。有的班,分层明显,但底部支撑区缺。也就是说,好的一直冲,差的在滑。但中段原地打转的人没有被调动起来。这极易演变成“分数断崖”。第二个问题:学科间差异拉得不合理,呈“次序型偏倚”比如班级A,数学均分112,语文仅73;班级B,理综暴涨,但基础英语拖了2/3;这种学科不均衡不是学生天赋,是教师之间“重视链失衡”,家校信息流不畅。第三个问题:作业依旧“写归学生、检查靠老师”“谁布置、谁不批、谁也不知道答成什么样”,这句老话不是玩笑,是实情。多门学科依然缺“批改轨迹图”,学生错题整理变“死账”,主观题只看结果不回推原因,刷到头结果无总结。老师们,作业不是布完交完了事,是教学延长线。我们要从“被动控制环节”变成“引导思维结构”的重要过程。四、讲完问题,来谈我们接下来的策略与方向方向一:数据驱动教与学,形成“分析-改进-提升”闭各年级务必细化“考试数据分析指标”:合格率-得分均值-主观得分-题型分布-赋分偏差各学科12月前,必须完成一次“错题地图可视化”试点,更多不是“再练”,而是“重构教学动作节奏”建立“学生个体知识诊断册”,不全靠考试,而靠过程记录方向二:教学重心下移,从“材料控制”转入“过程调节”改革集体备课会,不改时间,改内容:50%命题解码,30%学生状态分析,20%有效反馈方法建设开展“反向观课机制”:跨学科互评,侧重“学生学得怎样”而非“老师讲得多好”常规反思写真:每月交一次“我班如何从数据看成长点/危机点”简报方向三:校本教研与个人成长同步激活建立“金课银行”机制——每位教师学期提交1节“案例式应用课”录像或课件入库共享优化青蓝工程,师徒双向互记“共成长记录本”五、最后一段话:走到今天了,我们不能再“只做教学动作”,我们要“做成长结构设计师”讲得细一点:我们不是填鸭式教师——我们是未来三年的引路人;我们不是做题机器的助手——我们是动脑规划者;我们不只是考试数据操盘者——我们应该是学生成长助推的主力站。老师们,每一套卷子后面都有一群人在等待我们做出改变。你改了班风,学生就聚了;你认真讲解错题,他就不怕失分;你真心与学生聊,他可能一学期慢拉的分数,因为你的“一个问题点拨”,就翻身了。这份影响,是教学真正所谓的“价值”。让我们别赶进度、别靠喊教研、别停在部门任务卡上——我们自己做一次深反思,八周后,交出新答卷。谢谢大家!
公文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月考总结会校长讲话:管是筑底线,教是引方向,罚是正偏差,爱是给力量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1027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