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51篇)2025年5-10月新质生产力文稿汇编
新质生产力文稿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51篇)2025年5-10月新质生产力文稿汇编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51篇)2025年5-10月新质生产力文稿汇编目录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5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8聚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16新质生产力如何撬动区域协调发展22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四个统一26要深化对新质生产力本质的认识34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40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48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55从世界视野看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63激发国资国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活力70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76区域协同背景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88地方高校要在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善作为94深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规律性认识99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担重任108发挥民营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独特优势112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117新质生产力添动力,经济彰显高质量发展新成效122以新质生产力开拓海洋经济新空间125算力跃居全球第二数字中国崛起的新质生产力密码129“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化战略选择132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138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144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农科人才培育要上新台阶149以新型消费模式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154向“新”求“质”,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澎湃166科技金融“双向奔赴”催生新质生产力“聚变效应”169以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生成172以海洋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175发挥高等教育在加快培育具有海南特色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178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意义184以新质生产力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190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和路径194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200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210厚植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220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223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构筑农业强国228发展新质生产力需用好“两只手”238发展空港装备新质生产力推动四型机场建设高质量发展243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248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260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66科技创新赋能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71以科技装备创新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279以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287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95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教育科技人才支撑301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火车头”切实肩负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央企使命305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生产要素基础313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多篇著作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深刻论述。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提供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改革课题。近年来,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新三样”、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产业快速发展,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也面临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相较于传统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不同的内在要求,不能延续技术跟随和低水平竞争的做法,要避免形成高技术但低效益、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未来产业发展高度依赖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如果创新资源分散化、碎片化将损害创新的溢出效应。为此,需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因地制宜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促进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和品牌化升级,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很多传统产业是攸关百姓衣食住行的民生行业,是人民群众消费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的重点所在。多数传统产业都有很大升级空间,应加大对传统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传统产业绿色发展标准,推动绿色降碳关键领域重点行业提档升级。增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等维护市场秩序,加快培育知名品牌。通过市场机制加速优胜劣汰和资源重组,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一大批新兴产业孕育成长,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23年末,全国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5.3万个,较2013年的2.7万家增长近1倍;实现营业收入22.5万亿元,较2013年的11.6万亿元增长近1倍。但也有些新兴产业尚面临企业良莠不齐、低水平价格竞争和内卷严重的问题,需要引导低效率企业及时退出市场,恢复正常的行业竞争态势。与未来产业可进行前瞻布局不同,很多新兴产业已获得普遍发展,应依靠市场机制而不是行政手段实现优胜劣汰。例如,及时提高产品质量和环保标准,在政府采购、“两新”等政策中明确支持优质供给的方向,优化地区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实现因地制宜发展。高层次谋划布局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产业先导区,因地制宜发展未来产业。未来产业的技术和商业化模式尚不成熟,既有很大发展空间也存在较强不确定性,需集中资源、强化长期资金支持以增强颠覆性创新能力。还要看到,一些地方受未来产业发展前景吸引,易引发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的冲动,应进行前瞻部署,以引导相关资源向重点地区集聚,避免分散发展。例如,2024年底,中央空管委明确在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6个城市开展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发展试点,将600米以下空间的飞行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这样,相关低空经济创新资源、上下游产业链和资金会更易向这些城市集聚。与产业布局相对应,相关科研创新力量特别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也应进行重点部署,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以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创新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从而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路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创新,需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从而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各类生产要素发展及优化组合跃升创造更好的条件。提高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以重大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提高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新质生产力是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从技术成熟度分类角度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壮大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为基本路径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掌握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必须加大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具有基础科学研究依赖性强和原始创新、技术路径、商业化前景不确定性大的特征,更需要重大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来推动。新时代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正在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部分领域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但是,对标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要求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看,还存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重大原创性成果偏少、鼓励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的科研环境有待完善、科技顶尖人才培育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等短板。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着力弥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短板。一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构建协同高效的创新决策和组织实施的体系。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在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导向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良好生态,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二是优化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完善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发展耐心资本,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支持形成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投入的基础研究格局。三是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原创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和高效协调的科研组织模式,积极探索建设能实现基础科学研究与未来产业技术研究深度融合的未来产业研究院,鼓励自由探索和具有创新性强、风险高等特征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研究,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体系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健全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入手,健全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持续提升。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提高人力资本。健全人力资本投资优先的资源配置机制,强化“投资于人”导向,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提高人力资本,围绕提升公民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创新素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需要认识到,战略性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出现,是国家主动的、有规划的、战略性培养的结果,也是全体国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升之后“涌现”的结果。目前,我国面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人口总量减少的双重困境,导致潜在增长率趋降、劳动生产率提高能力减弱等问题,需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来应对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加深的挑战。目前我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低,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比提升速度还较慢,在我国新增劳动力减少、科技进步加速使得存量劳动力人力资本快速折旧的情况下,通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义务教育范围、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加强终身教育保障,加快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一方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另一方面,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打破创新要素流动壁垒,以全球资源配置激活本土创新潜能,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优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对外专业交流合作管理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升级,构筑新型国际科技研究合作平台,营造有利于吸引全球人才的开放创新生态。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人才激励制度。构建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推进数据要素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参与分配,彻底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物不重人”“重视物质资本不重视人力资本”的分配导向。强化对全身心投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人才的激励保障,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因此,我们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公文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51篇)2025年5-10月新质生产力文稿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103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