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学习 > 党课讲稿 > 在全区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会议强调,要深化德育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方式,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全区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在全区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校长、各位老师,亲爱的家长代表、社区工作者朋友们,同志们:大家下午好!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和对下一代成长的深切关怀,齐聚一堂,召开*区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会议。首先,我谨代表区教育局,向长期以来辛勤耕耘在德育工作第一线、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默默奉献的全体教育同仁,向给予我们无限信任与支持的各位家长朋友,以及与我们携手共育、共建和谐社区的各位社区工作者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今天我们会议的主题,是回顾与展望,是总结与部署。2025年已经走过了大半,回首上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的德育工作稳步推进,亮点纷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区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体系愈发完善,育人渠道不断拓宽,德育实效持续增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永不停歇的“长跑”。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挑战,我们的德育工作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需要我们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更强的合力去攻坚克难。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复盘会”,也是一次“加油会”,更是一次“动员会”。我们就是要聚焦重点,凝聚共识,明确下半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德育工作的“主战场”和“突破口”,共同擘画*区德育工作的新蓝图。下面,我将重点围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红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家访工作机制与实效”“心理健康教育与测评”这四个方面,与同志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一、深化融合,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建起来”到“强起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上半年,我区各校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学段衔接、内容递进的课程体系。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体化建设绝非简单的课程拼接,而是一场深刻的育人模式变革。下半年,我们的目标是推动这项工作从“建起来”的物理整合,迈向“强起来”的化学聚变。第一,要着力建强“思政小课堂”,提升课堂育人主渠道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彻底摒弃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灌输模式。国家层面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例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立,以及“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上云课堂”三位一体模式的,都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下半年,我区将重点推动跨学段集体备课和“同课异构”活动,组织小学、初中、高中的思政骨干教师,围绕“爱国”“诚信”“法治”等同一主题,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案。我们要鼓励教师们运用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把抽象的道理融入生动的故事,把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田。我们要评选一批区级“思政金课”,树立一批“学生最喜爱的思政教师”,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第二,要倾力打造“社会大课堂”,拓展实践育人大平台的广度与深度。思政教育的根脉在社会,生命力在实践。我们必须打破校园的围墙,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正如相关教育研究强调的,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政内容需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各校要主动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各类场馆建立稳定的共建关系。比如,*小学的“社区小管家”项目,让孩子们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中学的“寻访身边劳动模范”活动,让学生在与一线工人的对话中感悟工匠精神。这些都是“社会大课堂”的生动实践。下半年,我们要将这种实践制度化、课程化,建立我区统一的“德育实践基地资源库”,将博物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美丽乡村示范点等都纳进来,让学生在行走中观察,在参与中思考,在奉献中成长。第三,要全力用好“网络云课堂”,抢占信息时代育人新阵地的主导权与话语权。互联网是当代青少年学习、生活、交往的主要空间,也必然是德育工作的前沿阵地。我们不能谈网色变,更不能被动应对。一些前沿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已经集成了思政资源库和线上主题教育功能,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地借鉴。我们要加快建设*区中小学德育资源云平台,汇聚优质思政课件、红色影音资料、榜样人物事迹等,实现全区共享。同时,要创新线上活动形式,组织开展“网络升旗仪式”“云端主题班会”“线上时事评述”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明辨是非、站稳立场,培养清朗的网络素养。二、铸魂育人,赓续血脉:让红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活”起来、“亮”起来红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与灵魂,是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一环。我区的红色资源丰富,这是我们开展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一些研究也警示我们,如果教育形式单一、内容与时代脱节,就可能导致学生“审美疲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首先,要推动内容呈现的“时代化”,让红色故事与当代青年同频共振。爱国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具体、生动、富有时代气息的情感。正如相关研究所强调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必须与时俱进。我们要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相结合。讲革命先烈,不仅要讲他们视死如归的豪情,也要讲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对未来的憧憬,让他们从历史的“符号”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人”。讲国家发展,不仅要讲“大国重器”的辉煌成就,也要讲背后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让学生明白伟大源于平凡。我们要鼓励教师们深入挖掘校史、地方史中的红色元素,让学生感受到,英雄就在身边,榜样就在眼前。其次,要推动体验方式的“沉浸化”,让红色精神在深度参与中内化于心。“听过”不等于“懂得”,“知道”不等于“认同”。我们要变“静态参观”为“动态体验”。例如,*学校组织学生排演红色课本剧,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扮演一个小英雄,在揣摩角色、背诵台词的过程中,与历史人物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学开展的“重走长征路”数字化研学项目,学生们利用VR技术体验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再结合历史资料进行课题研究,其效果远胜于单纯的课堂说教。下半年,我区将举办首届中小学“红色故事我来讲”大赛、“红色经典我来演”艺术节,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制作一批本地红色史迹的线上导览图,打造“永不落幕的红色教育基地”,让红色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最后,要推动教育路径的“生活化”,让爱国情怀在日常行为中外化于行。爱国,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上。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白,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珍惜每一粒粮食、爱护每一寸公物、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我们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升旗仪式、成人仪式、毕业典礼等各项仪式教育中,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在点滴言行中践行爱国之志、报国之行。三、润物无声,以爱育爱:健全家访工作长效机制,提升家校协同育人实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访,是连接学校与家庭最温暖、最直接的桥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家访变成了“告状会”,有的流于形式、走个过场,有的甚至因为沟通不当引发误解。如何让家访回归其教育本真,真正实现“1+12”的育人效果,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难题。第一,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家访工作新格局。家访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专利”,而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我们要建立“全员家访”制度,明确校长、中层干部、科任教师的家访职责和任务,形成人人有指标、事事有人管的齐抓共管局面。“全过程覆盖”意味着家访要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一个关键阶段,新生入学访、学期初末访、思想波动访、学业困难访、重大变故访,都要制度化、常态化。“全方位关怀”则要求我们的家访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习惯、兴趣特长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做到全面了解、精准施策。第二,要提升教师家访的专业能力,让每一次家访都成为一次“精准滴灌”。家访是一门艺术,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和情商。我们要把家访技巧纳入教师培训的必修内容,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案例研讨和经验分享会。教师们要学会“看”,观察学生的居住环境、家庭氛围;要学会“听”,耐心倾听家长的诉说和孩子的想法;要学会“说”,既要客观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报喜、慎报忧,用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话语,给予家庭积极的心理支持。对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我们的家访更要带着温度、带着感情,送去关怀,解决实际困难,让教育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第三,要创新家访形式与反馈机制,让家校沟通的桥梁更加稳固畅通。在传统“上门家访”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时代特点,灵活运用“线上家访”“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家校互动网络。同时,要建立规范的家访档案和反馈机制。每一次家访都要有记录、有分析、有跟进。学校层面要定期汇总分析家访情况,发现普遍性问题,及时调整德育策略。通过这种闭环管理,确保家访工作不停留于表面,真正做到“访”有所获,“访”有实效。四、向阳而生,赋能成长: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筑牢学生成长安全防线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当前,学生面临的学业、人际、升学等压力日益增大,心理问题呈现出低龄化、复杂化的趋势。我们必须以对学生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更加突出、更加紧迫的位置。第一,关口前移,重在预防。构建“全覆盖、课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出了问题才介入的“消防队”,而应该是防患于未然的“保健师”。我们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保证课时、保证师资、保证质量。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小学阶段重在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中学阶段重在提升情绪管理、抗挫折和生涯规划能力。同时,要通过主题班会、心理社团、校园心理剧、户外拓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一种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关爱自我、理解他人。第二,科学测评,重在预警。建立“常态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筛查与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扰,是进行有效干预的前提。我们要规范和普及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这里要特别强调,测评的目的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而是为了“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正如一些数字化教育方案所揭示的,我们可以借助专业量表和数据分析,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预警模块,动态跟踪学生的心理状态。对筛查出的有潜在风险的学生,要予以高度关注。这项工作专业性强、敏感度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避免任何形式的歧视。第三,分级干预,重在协同。健全“校-家-社-医”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与转介网络。面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单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反应迅速、分工明确、协同作战的支持系统。第一级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他们是“前哨”,要具备识别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及时给予初步疏导和关怀。第二级是学校心理辅导室,专业的心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第三级是区级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为学校提供专业督导,并处理相对复杂的个案。第四级是专业的医疗和心理咨询机构,对筛查出的重度心理问题或疑似精神障碍的学生,学校要在征得家长同意后,畅通绿色通道,及时转介,做到不延误、不回避。这个网络必须是无缝衔接的,确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都能得到最及时、最专业地支持。同志们,朋友们!德育工作,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今天我谈的这四个方面,既是下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项需要我们久久为功的长期任务。在此,我也想对在座的各位提几点希望:我希望各位校长,要扛起“第一责任人”的担当,把德育工作真正摆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做顶层设计的规划者、优质资源的整合者、教师成长的引领者。我希望各位老师,特别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要坚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初心,以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温暖的言行去感染和引导每一个学生,做他们成长路上的知心人、引路人。我希望各位家长朋友,能成为我们最坚实的同盟军,承担起家庭教育的
公文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在全区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1035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