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整理)关于全县城市“四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县城市“四化”建设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整理)关于全县城市“四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喜欢。
关于全县城市“四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宜居宜业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县政协2025年重点工作安排,组织政协委员对县城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四化”建设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委员们实地查看了哈萨尔路、杜尔伯特路、供热公司南路等主要街路,并与县城管局、住建局、发改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及杜尔伯特镇等6个部门相关同志进行了座谈,听取了情况介绍,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作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建设更加生态宜居、富有民族特色的草原新城为目标,系统推进城市“四化”工程,城市功能品位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一)美化行动初具规模,城市颜值不断刷新。以杜尔伯特路为核心,推进花园式城区建设。在城市主干道、广场、公园等关键节点,匠心布置时令草花景观,累计栽植补植花卉3万余株、盆花1.3万余盆。重点街路与商业街区采用“花箱+立体花架”模式,新增护栏花箱130组、各类花架花箱13组,形成错落有致的立体花景。同时在城市出入口、学府公园及吉雅小镇周边播撒草籽、铺展花田近1.5公顷,有效填补景观空白,丰富了城区色彩与层次。(二)绿化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底色更加浓郁。大力实施“见缝插绿、留白增绿”工程。重点打造了乙二路、金马国际门前等五大绿化节点,并系统完成了府前路、杜尔伯特路及公园广场的绿地补植工作。累计新植补植乔木2725株、灌木近8万株,有效解决了府前路、杜尔伯特路、消防绿地、铁东绿地及公园广场等区域的缺株断带问题。同步加强精细化养护,完成1500株树木修剪整形,病虫害防治率达99%,确保了绿化成果的可持续性。(三)亮化工程同步升级,夜间环境安全绚丽。为兼顾功能性与景观性,提升城市夜间品质。春节期间以主题灯饰营造节日氛围,悬挂彩灯3800余串,打造楼体亮化景观19栋,其中吉雅小镇南侧2栋楼宇已成为特色夜景地标。日常维护保障有力,抢修路灯710余盏、故障电缆800余米,完成楼体亮化专项抢修13次。实施节能改造,将府前路等路段692盏高压钠灯更换为节能灯具,实现全夜照明;更新达尔罕立交桥及铁东一道街华灯60组套,利用旧灯杆新装路灯52基。(四)净化工作成效明显,市容环境整洁有序。多维度推进环境卫生治理,结合“春风春绿”专项行动,聚焦“五大场所”(商圈、场站、市场、学校、医院)和“三大区域”(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铁路沿线),实施“五清”(清冰雪、清死角、清立面、清设施、清积存)联动,累计清理卫生死角17处,清运垃圾2500余吨。环卫设施持续升级,清掏污水井34座,更换新式果皮箱、垃圾桶800余个,并在开发区试行市场化运营模式。建筑垃圾治理规范,查处违规车辆2台,整治堆存点7处。市容执法管控加强,通过网格化管理和“日常+专项”巡查机制,通过“车巡+步巡”“白班+夜班”高频巡查,清理占道经营1956处、障碍物150余处,有效释放了公共空间。二、存在问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调研发现我县“四化”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群众期盼尚有差距。(一)文化特色彰显不足,风貌塑造成效不显。城市规划建设中对蒙古族历史文化、传统建筑风格等核心要素挖掘、应用不足,多停留在碎片化点缀层面,缺乏整体性的民族风貌规划和强制性管控措施,导致“千城一面”现象仍较突出,未能充分彰显自治县的独特文化魅力。部分市政设施缺乏系统性的长效管护规划,日常巡查和定期维护机制落实不到位,存在建管脱节现象。(二)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硬件支撑存在短板。在亮化方面,专业检修设备(如举高车、电缆故障仪)超期服役、精度下降,影响维修效率和安全;部分背街小巷仍存在照明盲区。在绿化方面,洒水车等基础养护设备配备不足,影响养护效率和成本。在环卫方面,平房区垃圾清运不及时现象时有发生。在道路方面,一道街路面破损,县城主要道路(府前路、二道街、杜尔伯特路)以外的部分人行步道地砖松动破损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出行安全和舒适度。(三)精细管理覆盖不均,重点区域品质不高。市容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部分沿街建筑外立面陈旧破损,缺乏统一整治。背街小巷、老旧小区、集贸市场等区域基础设施配套不全、标准不高。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整体水平偏低,服务缺位、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成为群众投诉焦点。执法队伍基层力量薄弱,部分人员规范化执法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待加强,难以适应精细化管理要求。(四)协同机制尚不健全,社会参与度有待提高。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文明理念宣传引导不够深入,居民自觉遵守市容规定、主动参与治理的意识不强。部门间协同机制不畅,缺乏高层次的统筹协调机构,城管部门与住建、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之间存在“职责壁垒”和“数据壁垒”,联动执法效能不高,“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三、工作建议城市发展需秉持“三分建、七分管”理念,下足“绣花”功夫,坚持“面子”与“里子”并重。建议在现有基础上,推动“四化”建设从“有”向“优”转变,从“点上出彩”向“面上开花”转变。(一)健全工作机制与强化协同,系统构建“大城管”格局。为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效能,需系统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建议成立县主要领导牵头的城市管理委员会,明确成员单位权责清单,强化统筹协调与职能衔接,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大城管”格局,构建县、镇、社区、路段四级管理体系,科学界定权限、范围与职责,确保人权、事权、财权相匹配,实现管理、执法、服务一体化。夯实社区精细化管理基础,科学划分单元网格,推行责任包干、片区联动、机动支援模式,依托数字化城管平台建立问题快速发现处置机制,通过固定值守与高频机动巡查实现全时段无缝隙管控。同时,建立周督导、月通报制度,聚焦问题台账分步推进解决,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形成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同高效的治理格局和长效机制。(二)坚持规划引领与建管并重,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强化规划引领,坚持适度超前与刚性约束,统筹生态宜居与民族文化传承,加强城市空间功能、形态、规模与风貌管控。一是强化风貌特色管控。将蒙古族文化元素(如纹样、色彩、马头琴、敖包等符号)系统性、规范化融入城市设计、公共建筑、立面改造和景观建设,编制民族风貌规划导则,避免“千城一面”。二是加快基础设施补短板。统筹推进市政管线规划建设,探索联合施工机制,减少“马路拉链”。优先对一道街破损路面和松动人行步道砖进行集中修复。全面摸排照明盲区,确保九阳路路灯项目按期完工,并启动五高路等路段路灯安装工程,路灯造型可融入民族元素。三是提升专业管护水平。健全绿化、市政设施管养标准体系,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和樟子松、云杉等具文化象征的植物。积极争取资金,更新超期服役的环卫、亮化专业设备,提升养护作业效率和安全性。(三)压实管理责任与智慧赋能,持续优化人居环境。一是深化网格管理。全面推行“路长制”,落实“定人、定责、定标、定时效”要求,强化属地管理与日常监管。定期开展市容评比,严格规范户外广告及商户“门前三包”。二是聚焦难点攻坚。重点深化街角空间治理与口袋公园建设,合理布局健身休憩设施。优化环卫作业模式,集中力量对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区域进行常态化整治。合理规划、规范发展地摊经济、早市夜市,疏堵结合解决流动摊贩问题。三是推动智慧赋能。整合公安、城管、社区视频监控资源,搭建智慧城管平台,提升远程指挥能力。增配电动清扫车、洗扫车、吸尘车等先进设备,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率。利用平台优化垃圾清运路线和作业时段,实现精准调度。四是提升执法能力。加强执法人员法律知识、法治意识及技能培训,提升执法形象;对屡劝不听、阻挠执法的行为,要依法予以查处;同时,探索设立曝光台,通过媒体定期曝光典型案件,邀请媒体加强监督,强化舆论引导,争取社会理解与支持。(四)强化宣传引导与多元参与,广泛凝聚社会共治合力。着眼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着力激发社会各方参与城市治理的内生动力。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倡导“城市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理念,提升居民文明素养。主动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居民代表建言献策,找准管理与民意的平衡点。构建政府、舆论、社会相结合的多元监督机制,推行阳光政务,曝光不文明行为,宣传先进典型。强化街企、街校联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实践,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公文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整理)关于全县城市“四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1102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