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整理)区城市管理局2025年度核心区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报告
区城市管理局针对核心区环境问题展开专项整治,提升市容市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取得显著成效。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整理)区城市管理局2025年度核心区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报告”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喜欢。
区城市管理局2025年度核心区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着力打造XX湖核心区靓丽城市名片,我局立足城市精细化管理职责,于近期组织开展了“金秋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并以此为契机,对本年度核心区环境治理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聚焦精细管理,核心区环境品质实现新提升2025年以来,我局始终将核心区环境品质提升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规划引领、问题导向与长效治理相结合,推动市容环境管理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区域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一)统筹谋划,周密部署专项整治行动为有效解决核心区部分道路及公共空间存在的环境短板问题,我局于2025年秋季启动了“金秋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行动启动前,局主要领导多次带队深入一线调研,全面摸排环境现状与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详尽的行动方案,明确了以XX路二期、XX南路东延等13条重点道路为整治核心,覆盖绿化养护、路面保洁、垃圾清运等多个维度。同时,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统一指挥、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通过科学调配作业力量,确保整治行动高效、有序推进。(二)精准施策,集中攻坚取得显著成效本次专项整治行动锚定“精致、精细、精美”的核心区环境目标,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靶向攻坚。行动期间,共投入一线作业人员70余名,动用各类专业作业车辆10余辆。经过连续三日的强力推进,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具体数据如下:1.绿化景观精细整形。完成了超过6000平方米的草坪及模纹带修剪作业,使绿地线条更加清晰、流畅;对超过300株行道树进行了专业的整形修剪,保障了树木健康生长与道路景观的协调统一;全面清理了沿线60余株枯死、长势不良的乔木与灌木,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优化了绿化空间的视觉效果。2.环境卫生彻底净化。累计清运各类杂草、建筑余土、暴露砂石等垃圾废弃物合计20余吨,从源头上解决了道路沿线的脏乱问题。3.路域设施全面洁净。对总长度超过9000米的道路主次干道、人行步道进行了高压冲洗,并对道路两侧的人字沟进行了彻底清理,恢复了路面本色,保障了排水系统畅通,核心区市容环境的洁净度与舒适度得到显著改善。(三)探索创新,长效管理机制初步构建在推进集中整治的同时,我局深刻认识到建立长效机制是巩固整治成果、防止问题反弹的根本之策。为此,我局积极探索将集中整治与常态化管养相结合的闭环管理模式。通过本次行动,—2—初步建立起一套“定期集中整治+常态化动态管护”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该机制明确了日常巡查的频次、标准,以及针对不同问题的分级响应流程,旨在将阶段性的整治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制度化的管理成效,为核心区环境品质的持续提升筑牢制度基础。二、正视短板不足,深刻剖析问题根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期待,核心区的环境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一)整治成效尚不稳固,反复性问题依然存在尽管集中整治行动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效果,但部分环境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不容忽视。1.卫生死角清理存在盲区。本次整治主要聚焦于重点道路的主干道和可视范围,但在一些背街小巷、建筑后巷、待开发地块边缘等区域,垃圾积存、杂物乱堆的现象仍偶有发生。这些区域位置相对隐蔽,日常监管不易触及,容易成为新的卫生死角。2.动态违法行为管控难度大。夜间偷倒建筑垃圾、沿街商铺超范围经营、流动摊贩占道等动态性问题具有突发性和流动性强的特点,在集中整治过后容易出现回潮。现有的巡查模式在应对此类问题时,存在发现不及时、取证困难、处置周期长等挑战。3.扬尘污染源头治理需加强。核心区内部分在建工地、物料堆场在落实防尘措施方面仍有欠缺,尤其在风干物燥的季节,扬尘污染问题依然是影响空气质量和路面洁净度的重要因素。(二)管理机制仍有短板,协同治理效能待提升当前初步构建的长效机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部门间的协同作战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1.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够顺畅。城市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规划、建设、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在处理涉及跨部门职责的复杂问题时,如违法建设的拆除、排污口的整治等,存在信息通报不及时、联动响应不迅速、权责界定偶有模糊等情况,影响了问题解决的整体效率。2.智慧化监管手段应用不足。当前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人工作业和巡查,对视频监控、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智慧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还不够深入。这导致问题发现的被动性,难以实现对环境问题的实时感知、自动预警和智能派单,管理效能受限于人力资源。3.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不足。虽然设置了举报电话等渠道,但公众参与城市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尚未被充分调动起来。社会共治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未能有效汇聚起全社会共同维护城市环境的强大合力。(三)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上述问题的产生,表象在于管理执行层面,根源则在于思想认识、责任机制和发展模式等深层次因素。1.思想认识存在“温差”。少数管理人员和一线作业人员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存在“一—4—阵风”式的整治心态,认为集中行动过后便可松一口气,缺乏“久久为功”的韧劲。同时,部分市民和商户的环保意识、公共意识不强,也是导致环境问题反复出现的重要社会原因。2.责任落实存在“偏差”。在常态化管理中,部分网格化管理的责任未能完全压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存在考核指标不够量化、监督问责不够严格的现象,导致“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觉,削弱了责任体系的执行力。3.发展模式带来的固有压力。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城市快速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粗放型的建设施工模式、生活垃圾的持续增长,给城市环境管理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压力,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背景和根本原因之一。单纯依靠末端治理,若无源头减量和绿色发展方式的协同推进,环境管理工作将始终面临巨大挑战。三、坚持标本兼治,系统谋划下阶段工作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局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谋划和推进下阶段工作,全力推动核心区环境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一)深化常态化管控,构建全覆盖精细化管理体系1.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以现有道路和社区为基础,将核心区划分为若干个管理网格,明确每个网格的责任单位、责任人、管理标准和巡查要求。预期目标:到2026年第一季度,实现核心区精细化管理网格100%覆盖,确保环境监管无死角、无盲区。2.实施分级分类巡查制度。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路段以及问题高发点位,提升巡查频次和检查深度;对于一般区域,实行常态化例行巡查。将巡查结果直接与责任人的绩效考核挂钩。预期目标:通过差异化管理,将问题发现率提升20%,问题反弹率降低15%。(二)强化智慧化赋能,提升监管预警与处置效率1.升级城市管理智慧平台。整合现有视频监控资源,引入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乱扔垃圾、暴露堆物、店外经营等常见问题的自动识别、抓拍和预警。开发移动督办APP,实现问题上报、任务派遣、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的全流程线上闭环管理。预期目标:到2026年底,实现主要道路视频监控覆盖率98%以上,问题自动发现率达到70%,平均处置时长缩短30%以上。2.建立量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智慧平台支撑下,建立以垃圾清运及时率、道路机扫率、绿化完好率、公众满意度等为核心的量化绩效指标体系。预期目标:2026年,实现道路清洁指数稳定在90以上,垃圾清运及时率达到99%,绿化养护合格率达到95%。(三)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凝聚齐抓共管工作合力1.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由我局牵头,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由规划、建设、交通、环保、公安等部门参加的环境综合治理联席会议,通报情况、会商难题、协同部署。针对重大复杂问题,启动“一事一议”的快速响应程序。时间节点:2025年12—6—月底前,正式发文建立该项制度,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2.搭建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打破数据壁垒,推动各相关部门的行政许可、执法信息、监控数据等向城市管理智慧平台归集,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联合执法和综合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四)营造社会共治氛围,引导全民参与环境建设1.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优化升级“随手拍”等市民线上举报平台,简化操作流程,建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定期举办“城管开放日”“环境治理大家谈”等活动,邀请市民代表为城市管理工作建言献策。2.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结合重要节假日和环保纪念日,深入社区、学校、商圈,开展垃圾分类、爱护公共设施、文明养犬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持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和环保意识。预期目标:力争在2026年度的社会调查中,核心区居民对城市环境管理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提升30%,满意度稳定在95%以上。总的来看,核心区的环境治理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前路依然任重道远。下一步,XX区城市管理局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持续巩固整治成果,不断完善长效机制,奋力开创核心区环境管理工作新局面,为将XX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现代化城区贡献更大力量。
公文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整理)区城市管理局2025年度核心区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1102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