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整理)县委组织部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中党性鉴别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报告
县委组织部通过创新机制、严格程序、强化监督,有效提升了干部选拔任用中党性鉴别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下面网友分享多篇相关内容供您参考学习,希望有您喜欢的。
县委组织部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中党性鉴别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报告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总书记指出,选人用人要加强党性鉴别,注重考察干部的境界格局和忠诚度、廉洁度。这为新时代做好干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强党性鉴别,是确保干部队伍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核心要求,直接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近年来,我省XX县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始终坚持将政治标准置于首位,以加强党性鉴别为核心抓手,围绕“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五个核心内涵,深入探索了一套集标准明晰化、教育常态化、考察立体化、研判系统化于一体的工作机制,为科学精准选人用人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根基。本报告旨在总结XX县的实践经验,并就未来如何深化此项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一、明晰标准构建党性鉴别的科学标尺长期以来,党性考察易于陷入抽象化、概念化的困境,存在标准模糊、难以量化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XX县以实现党性表现“可量化、可感知、可评估”为目标,着力构建了一套“指标化+可视化”的科学评价体系,为党性鉴别提供了清晰标尺。(一)体系化设计指标框架本文由公↓文思☆享↓文库创作以《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办法(试行)》中关于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的“五看”标准为根本遵循,XX县制定了《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实施细则》,并配套研发了《干部党性表现测评正反面清单》。该体系将党性表现细化为正向与反向两个维度。正向层面,主要围绕五个核心内涵展开,具体包括:1.政治忠诚:衡量干部是否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政治定力:衡量干部在面对重大政治考验和各种错误思潮时,是否保持清醒头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3.政治担当:衡量干部是否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能否挺身而出,面对矛盾问题能否迎难而上。4.政治能力:衡量干部是否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5.政治自律:衡量干部是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清正廉洁,以身作则,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反向测评清单则更为具体,通过梳理近年来干部队伍中易发多发的问题,结合多地实践经验,XX县归纳出20项具体表现作为反向扣分依据,涵盖政治、思想、工作、作风、廉洁等多个方面,例如:政治纪律方面: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不深、理解不透,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2—摇摆,态度暧昧;对组织不忠诚、不老实,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理想信念方面:信仰缺失,精神空虚,热衷于封建迷信活动;对社会上的错误言论和思潮缺乏辨别力,甚至随声附和。担当作为方面:缺乏斗争精神,在困难面前“绕道走”,遇到矛盾“向上推”;工作满足于“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存在“躺平”心态;不敢动真碰硬,当“老好人”。宗旨意识方面:群众观念淡薄,对群众诉求敷衍塞责、推诿扯皮;追求个人享乐,在服务群众时摆架子、耍官威。工作作风方面:作风漂浮,调查研究走过场、不深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不注重团结,搞“小圈子”。廉洁自律方面:规矩意识淡薄,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私利;生活作风不检点,家风不正。其他方面:网络言行不当,造成不良影响;心理素质不佳,在压力面前表现出消极或极端情绪。通过“正向赋分+反向扣分”的双维量化评分体系,干部的“政治画像”与“党性画像”不再是模糊的定性描述,而是转化为可比较、可分析的直观数据,实现了科学精准的初步描绘。(二)动态化调整个性指标党性标准并非一成不变。XX县坚持每年结合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以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对党性评价指标进行动态优化调整,确保指标体系始终紧扣时代脉搏、服务中心大局。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分行业、分领域、分层级的“个性化”党性指标库。例如,对招商引资一线的干部,侧重考察其市场意识、创新精神和廉洁交往的能力;对乡村振兴领域的干部,则更加关注其群众工作能力、处理基层复杂问题的水平和奉献精神。这种差异化设计使得党性评价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二、强化锤炼筑牢党性修养的思想根基党性不会随着党龄的增长而自然增强,必须在持续的理论学习和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反复淬炼。针对党性易受侵蚀的风险,XX县以“理论铸魂+实践淬炼”为主线,构建了一套全周期、沉浸式的教育体系,从源头上筑牢干部党性的思想基础。(一)深化理论武装打造党性教育核心课堂坚持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课”和“主课”。高质量举办“学习贯彻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班”等核心班次,确保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入脑入心。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开设“党性鉴别方法论”专题研讨交流课程,组织学员围绕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辨析,不仅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中增强自身党性,更着力提升其鉴别他人党性表现的能力和水平。(二)创新实践载体推动理论与实践贯通—4—为避免党性教育流于形式,XX县充分利用区域内红色资源,将现有的37个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教学点)进行系统梳理和功能划分。根据不同基地的历史背景和教育主题,将其分类对应为不同的党性“鉴别场景”。例如,在革命旧址类基地,场景设置为“考验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在廉政教育基地,场景设置为“面对利益诱惑的抉择”;在改革发展前沿阵地,场景设置为“检验担当作为的勇气”。在现场教学中,创新性地设置“党性鉴别模拟题”。例如,在XX镇XX村的红军长征纪念馆,现场教学不仅是听讲解、看实物,更会设置情景模拟环节,要求学员就“若身处当年艰苦卓绝的环境,你将如何抉择”等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和个人阐述。教学结束后,建立党性“教育—实践”关联台账,将干部在教育培训中的思辨能力、价值判断与其后续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复杂问题、应对突发事件的党性表现进行跟踪比对。这一举措推动了党性教育从传统的“单向灌输”向互动式、沉浸式的“体验学习”转变,极大提升了学用贯通的效果。三、拓宽渠道实现党性考察的全景透视单一视角的考察往往容易以偏概全,导致信息失真。为获得干部党性表现的完整图像,XX县着力构建了“八小时内+八小时外”“工作圈+生活圈”的全景式、立体化考察体系,让党性鉴别从“单点观测”升级为“全景透视”。(一)延伸考察触角至“八小时外”干部党性的纯度不仅体现在工作中,更潜移默化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XX县突破了传统考察局限于“工作圈”的局限,将考察范围有效拓展至“八小时外”的“生活圈”和“社交圈”。在考察过程中,不仅征求干部工作单位党组织的意见,还延伸至其党组织关系所在地和户籍所在地的社区(村)党组织进行了解。通过深入干部居住的社区、小区乃至家庭,与干部的配偶、父母、子女、邻居、社区网格员、物业管理人员等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家庭美德、邻里关系、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情况。这些“生活细节”如同一面“辅助镜像”,能够有效映照出干部的真实品行和党性底色。(二)协同构建干部监督信息矩阵为打破各监督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形成监督合力,XX县出台了《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多地实践经验该制度的成员单位通常涵盖纪检监察、组织、巡视巡察、审计、信访、政法、公安、网信、财政等关键部门。联席会议定期召开,各成员单位在此平台上共享信息、通报情况。例如,纪检监察部门通报干部违纪违法线索及查处情况;审计部门提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信访部门汇总涉及干部的信访举报;网信部门监测涉及干部的网络舆情。通过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共享机制,将各部门掌握的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动态更新的干部监督信息库。此外,XX县还在干部年度体检中创新性地增设了“心理测评”项目,通过—6—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从心理特征、情绪稳定性、抗压能力等侧面反推其党性修养的内在稳定性,为组织综合研判提供新的参考维度。(三)实战化设置党性“检验赛场”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干部的党性成色,在平时可能不易察觉,但在急难险重任务的考验面前则会显露无遗。XX县有意识地将乡村振兴、防汛救灾、重大项目建设、信访维稳等一线工作作为检验干部党性的“赛马场”和“试金石”。组织部门会同相关单位,在这些关键时刻近距离、全过程观察干部。重点记录干部在巨大压力下的本能反应、决策过程和关键行为,是选择迎难而上、主动担责,还是选择推诿塞责、明哲保身。这种以“实战表现”验证党性成色,以“担当能力”检验党性纯度的方法,具有极高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四、综合研判提升党性鉴别的精准效度信息收集得再全面,如果缺乏科学的分析研判,结论同样可能失之偏颇。针对评价易于片面化、结论易于失真的问题,XX县探索建立了“历史纵向+横向对比+多维印证”的系统分析机制,力求从海量碎片化信息中还原干部党性的真实全貌。(一)纵向追溯考察“一贯表现”依托干部“实绩档案”和“成长档案”,建立“干部党性成长轨迹库”。考察不仅关注干部当前一时的表现,更注重追溯其成长全过程。通过系统查阅干部历年的考核评语、民主生活会发言记录、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在关键岗位和重要事件中的处理过程与贡献,分析其思想演变轨迹和行为模式的稳定性,绘制出一张动态的“党性变化曲线图”。这种方法有效避免了以“一时一事”的突出表现或偶发问题来代替其“一贯表现”的片面性。(二)横向对比定位“群体坐标”为避免因标准不一导致评价失准,XX县坚持将干部置于同类型、同层级、同岗位的群体中开展“对标分析”。重点对比在承担相似任务时,不同干部在工作思路、投入程度、方式方法、实际成效以及群众口碑等方面的差异。在干部提拔任用过程中,严格落实“凡提四必”制度,通过这种差异化的比较,能够有效识别出是真正素质过硬、党性坚强的“真优秀”,还是仅凭资历或搞“形象工程”的“伪先进”。(三)交叉印证信息“去伪存真”对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关于干部历史与当下、个体与集体、组织评价与群众口碑等多维度的信息,进行“拼图式”的交叉比对和相互印证。当不同信息源之间出现矛盾或不一致时,启动深度核查程序,深挖背后的原因。这种方法旨在剔除那些“表面光鲜、内里空虚”的虚假表现,或揭示某些负面评价背后的复杂因素,从而避免因单一信息源或表面现象导致的评判失准失衡。(四)强化研判成果的闭环应用党性鉴别的最终目的在于科学用人。XX县将综合研判形成的“党性画像”结论与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紧密衔接,—8—形成“精准画像—分类施策—动态跟踪”的闭环管理。对党性过硬、实绩突出的干部,在提拔重用、职级晋升、评优评先中予以优先考虑,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纳入后备干部库;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由组织部门负责同志及时进行约谈提醒、批评教育,必要时安排其到党校或相关教育基地进行“回炉”再教育;对党性存在严重问题、经核查属实的干部,在选拔任用中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并视情节依规依纪作出相应处理。这一机制确保了党性鉴别的成果能够真正落地,形成了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用人导向。五、持续深化党性鉴别的意见建议XX县在加强干部党性鉴别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应清醒认识到,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持续深化。立足当前实践,面向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建议:(一)持续优化指标体系,增强时代性与精准性建议在现有指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通过对干部在公务系统、官方媒体平台等公开渠道的言论、文章进行文本分析和情感分析,作为其思想动态的辅助观测指标。同时,应更加注重对干部在应对网络舆情、处理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等新挑战中表现的考察,不断增强指标体系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二)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提升党性内化效果未来的党性教育,应更加注重情景模拟和案例教学。可以借鉴现代培训理念,开发基于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的党性教育课程,让干部在高度逼真的虚拟环境中“亲历”重大历史事件或“面对”复杂伦理困境,通过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式抉择,加深对党性原则的理解与感悟,促使党性要求从外部约束真正内化为思想自觉
公文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整理)县委组织部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中党性鉴别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1103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