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整理)学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文稿汇编(10篇)
讲话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如何更好地推进这一进程?下面是网友整理编辑的(整理)学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文稿汇编(10篇)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喜欢就下载支持!
学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文稿汇编(10篇)目录1.把脉“山水意”绘写新篇章………………………………22.擘画绿色新篇建设美丽中国………………………………43.擘画生态治理新蓝图共书美丽中国新篇………………94.不负人民期待答好新时代美丽中国“考卷”…………125.护“绿”有方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156.扩绿、兴绿、护绿共绘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197.扩绿、兴绿、护绿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218.向“绿”而行书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答卷………………259.以党建“红”绘就生态“绿”…………………………2810.执绿色之笔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31把脉“山水意”绘写新篇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025年8月1日出版的第15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17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再动员,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再出发。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上挺膺担当,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化为自觉行动,用实际成效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护好山水根脉,留住“山川有灵”的生态魂。“山水有情,草木知恩。”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而守护自然的根本在于对生态底色的长久呵护。从层林尽染的深山林海,到波光潋滟的清澈溪流,处处跃动绿色脉动。正是无数干部群众的点滴付出,构筑起这片生机盎然的生态图景。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把生态治理放在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在山地整治中,要推进“恢复+美育”模式,让裸岩荒山重新披上绿色衣裳;在水系治理中,要构建“拦截+净化”双机制,让受损水体焕发生命活力。更要破除“发展即开发”的思维误区,建立科学的生态评估与干预机制,引导地方发展向低碳转型、绿色提质转轨。在体制设计上,应当完善生态绩效评价制度,把植被恢复率、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生态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倒逼“生态红线”守得更牢。在技术路径上,要推动“人防”与“技防”相结合,运用遥感监控、无人机巡护等手段,实现生态保护从“看得见”到“管得住”的升级,确保生态根基愈发坚实、底色更加鲜亮。打通山海经络,催开“风物自芳”的发展枝。生态之美,若不能带动经济之兴,便难以持续;而绿色发展的本质,是把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在林海之间发展生态农旅,在清水之滨布局绿色产业,美丽中国的宏图中,正悄然铺展着一条条“以绿生金”的发展路径。党员干部要善作生态资源的“唤醒人”,激活那些尚未开发的自然资产:在高山林区推动“药林共生”、发展“森林经济”,让绿叶背后闪耀金光;在水域腹地探索“水产养殖+生态休闲”模式,实现从一产延伸至三产的跨越升级。应当立足区域特色,打造“原产地+原生态”的品牌优势,推动本地优质农产品、生态产品走出山门、走向市场。同时要注重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通过发展精深加工、拓展电商销售、融合文化创意等手段,让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更宽、渠道更多、群众收益更高。更重要的是要健全绿色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生态补偿和产权流转制度,推动碳交易、用水权交易等绿色金融创新,让生态保护不仅有“公益账”,更有“收益账”。涵养人文烟火,共赴“绿意成诗”的生活境。生态之治,不应止于山林水草,更应融于生活细节之中。一个推窗见绿、四季有花的生活环境,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是幸福感的具象体现。从城市街角的一处微绿空间,到乡村小院的一丛花香植物,生态环境的改善,正在润物无声地提升民生品质。党员干部要以“绣花”功夫推动绿色民生落地:在城市更新中推动“绿色嵌入式”设计,把生态理念注入到社区花园、街头绿廊之中;在农村建设中守住“原生态”味道,延续乡土风貌,使绿意与乡愁同频共振。在生活服务方面,应构建多层次生态公共空间体系,增设绿色健身步道、儿童自然乐园等,让绿色服务覆盖更多年龄群体。还要以制度引导群众行为变化,推广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等生活方式,使环保理念融入家庭日常。此外,应当激发群众主体意识,推动成立生态议事小组、护林护水队伍,让居民不仅是绿色空间的受益者,更是生态治理的参与者。唯有在每一寸生活土壤中播撒绿色种子,方能在全社会汇聚起生态文明的磅礴力量。擘画绿色新篇建设美丽中国8月1日出版的第15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23年7月17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擘画了新征程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将宏伟蓝图化为生动现实,需做好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挖变量四篇文章。科学谋划、统筹兼顾,高位推动扩充绿色增量。文章指出,我们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方面,要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科学谋划国土空间“一张图”。例如,在快速城镇化的湾区,实施“生态占补平衡”,要求新建项目占用多少绿地,必须在区域内同质同效补足,提升生态功能,确保“绿量”只增不减;另一方面,要主动增绿,告别“见缝插绿”的被动,转向“设计造绿”的主动。例如,通过深挖城市“金边银角”,将高架桥下灰暗空间转化为“桥荫花园”,把废弃铁路沿线打造成“线性公园”,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挤”出空间建设“共享农圃”。这些精心设计的“微绿洲”,是休憩场所,是城市降温、净化空气的“生态海绵”,更是通过顶层设计让每一分投入都化作实实在在的生态增量的生动体现。产业融合、标本兼治,调整升级优化绿色存量。调整升级产业体系是释放经济体系内在绿色潜能的关键路径。产业融合是必由之路,要进一步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比如引导农业“立体循环”,在江南水乡推广“稻鱼共生”“桑基鱼塘”等古老智慧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模式,实现“一水多用、一地多收”;发展基于自然教育、观鸟摄影、生态写生等深度体验的“自然研学旅行”,提升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可持续性。标本兼治是系统策略,既注重在末端治理的精准高效,又要在源头进行防控。一方面,要运用先进技术对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实施深度治理,对散煤、工业炉窑等污染源进行“靶向治疗”,对城镇污水、固体废物进行全链条、闭环式管理,让传统产业“绿”起来,焕发新生机。另一方面,要优化结构,严把产业准入关,坚决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说“不”。同时,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资源循环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拓展生态康养、林下经济、碳汇交易等绿色新业态,以结构调整红利推动生态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问题导向、点面结合,污染治理提升绿色质量。精准高效的污染治理是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的重要抓手。问题导向是切入点。要始终紧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家门口”的空气污染、水体恶臭等民生小事,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的硬骨头,集中整治一批餐饮油烟扰民、建筑施工噪声、垃圾露天焚烧等群众周围的“污染之风”,让生态改善的福利直达群众身边。点面结合是方法论,既注重在“点”上精准发力,又要在“面”上协同共治。一方面,要聚焦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聚焦散煤治理、黑臭水体、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等重点领域,实行“一域一策”“一口一策”甚至“一户一策”,通过点对点做好风险防控,实行差异化的管控措施,确保治污政策有效落地。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的联防联控机制,打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住建、交通、农业等领域的治理壁垒,强化信息共享、标准统一、执法联动、应急协同,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大环保”工作格局。数字赋能、科技支撑,创新驱动挖掘绿色变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因此,坚持创新驱动,构建数字生态文明对于开辟绿色空间,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治理中的应用,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和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打造“生态云图”,对重点排污口、区域性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早发现、快处置。例如在重点排污口、敏感水域布设“电子鼻”“水下听诊器”,实时感知异常;运用AI图像识别自动筛查卫星图片,及时发现违法占地、盗伐林木、非法捕捞等问题。其次,要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狠抓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打造“绿色科技孵化器”,集聚人才、资本、政策,加速绿色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促进学研用深入融合。要强化创新驱动,完善全国碳市场规则,创新“生态银行”机制,将分散的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通过专业评估、整合优化、集中管护,形成可交易的优质“生态资产包”,发展绿色金融,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擘画生态治理新蓝图共书美丽中国新篇2025年8月1日,《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23年7月17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取得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成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要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短期治理迈向长效固本,以制度刚性保障“生态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正从临时性的行动向制度化的深耕转变。各地建立起了问题整改台账制度,对历史遗留的生态问题进行逐一梳理、建档立卡,并明确整改时限,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要求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同时,将生态治理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使生态责任从过去的弹性要求转变为刚性约束。此外,终身追责条款的确立,对敷衍整改、虚假销号等行为予以严惩,促使领导干部切实扛起生态保护责任。这种强化责任传导与追究的机制,既破解了“反复治、治反复”的困境,又以制度刚性推动生态治理从“运动战”转向“持久战”,守护着我们的绿水青山,筑就一道坚不可摧的“生态长城”。从单一监管迈向多元协同,以社会共治激活“生态红利”。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为此,各地建立了“信访举报、转办核查、督办回访”的生态治理共同体,打造“政府主导、企业履责、公众参与”的治理共同体。政府以负面清单划定生态红线,为企业划定了清晰的环保边界;企业以环保信用评级倒逼技术革新,主动承担起生态保护的社会责任;公众则通过生态损害赔偿磋商、环境公益诉讼等渠道,从旁观者变为决策者,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治理格局。这种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模式,使生态治理从“单向管控”升维至“协同进化”,各方在各自的角色中发挥优势,共同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从局部应对迈向系统治理,以全局视野筑牢“生态根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生态治理不能“就山治山、就水治水”,而需以“一盘棋”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为此,各地需将区域重大战略中的生态保护纳入整体治理体系,强化了生态治理的系统性与协同性。通过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让上下游地区形成了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治理格局;将“双碳”目标纳入督察视野,借助碳足迹追踪技术,打破地方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推动地方发展模式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赋能。这种全局视野下的系统治理,以“生态红线”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引导各方摒弃短视行为。不仅解决了“头痛医头”的碎片化问题,更通过“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结合”“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并重”的顶层设计,为美丽中国建设筑牢生态根基,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家园。不负人民期待答好新时代美丽中国“考卷”8月1日出版的第15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
公文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整理)学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文稿汇编(10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1106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