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整理)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025年度前三季度工作总结
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前三季度完成多项环境质量监测任务,数据准确及时,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了坚实支持。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整理)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025年度前三季度工作总结”,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025年度前三季度工作总结2025年以来,在XX市生态环境局和旗委、旗政府的坚强领导下,XX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紧扣区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秉持科学、严谨、高效的工作准则,全面履行环境监测职责,扎实推进各项监测任务,为精准治污、科学决策及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现将2025年前三季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基本工作情况前三季度,中心围绕年度工作目标,坚持系统性规划与精细化执行相结合,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得到显著提升。(一)强化顶层设计,监测网络布局日臻完善中心严格依据《2025年XX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XX旗生态功能区划与环境管理需求,制定了详尽的《XX旗2025年度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在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下达的国控、区控断面水质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监督性监测等常规重点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本区域特色监测网络的建设。为全面掌握辖区主要水体水质动态,中心在XX河干流及其与各XX苏木乡镇、XX区的交界地带,科学优化增设了8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实施每月一次的常规监测。同时,为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对辖区内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了季度性水质全分析监测。这一系列举措,构建了覆盖更广、响应更灵敏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立体监测网络,为动态评估水环境质量、预警潜在风险奠定了坚实基础。(二)聚焦核心任务,监测数据支撑作用凸显截至2025年9月30日,中心圆满完成了年度计划前三季度的各项监测任务,涵盖了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重点污染源企业执法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状况监测、XX河干流及交界断面水质监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水质监测等,累计完成市、局下达的各类指令性监测任务共计50项。在此期间,中心实验室共分析处理各类环境样品约3200个(批次),出具具备法律效力的监测报告50份。具体数据分析如下。1.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累计完成地表水样品分析约1500个,监测范围覆盖XX河全流域及其他重点水体。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29项常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辖区内地表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92%,无劣V类水体出现。关键指标如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的合格率分别达到95%和97%。个别断面在丰水期出现了总磷指标的短期超标现象,超标率约为4%,经溯源分析,主要与降雨径流带入的农业面源污染有关。此数据为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精准治理提供了关键依据。—2—2.地下水及饮用水源地安全状况。累计完成地下水样品分析约600个,监测涵盖全部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参照《地下水质量标准》对39项指标进行了检测。监测结果表明,所有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稳定达标,合格率高达98.5%,有力保障了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仅在2处深层地下水监测点位检出铁、锰指标轻微超标,检出率分别为8%和5%,超标率低于2%,这与XX区域高背景值的地质特征相符,不构成直接的公共卫生风险。3.重点污染源与执法监测。完成重点工业企业及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监督性监测样品分析约800个,为环境执法与排污许可管理提供了准确的量化依据,有效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三)严守质量生命线,监测数据公信力稳固提升中心始终将监测数据质量视为工作的生命线。为此,建立并严格执行了一套贯穿“样品采集—保存流转—实验室分析—数据审核—报告签发”的全流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工作中,严格遵循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科学布点,规范操作。同时,积极参与外部能力验证,在前三季度参加的由XX自治区监测总站组织的3轮次水质分析能力考核中,所有考核项目均获得“满意”评价;在接受XX市局开展的2次盲样考核中,合格率均达到100%,充分证明了中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权威性。(四)注重人才培养,队伍专业化水平稳步增强为适应新时期环境监测工作的新标准、新挑战,中心高度重视监测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业务培训。年内已组织内部专题培训5次,内容聚焦新颁布的环境标准解读、大型仪器操作规程及应急监测技术等。同时,选派4名业务骨干赴省级业务培训基地,参加了关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等高端业务的脱产学习。常态化的学习与培训机制,确保了监测人员知识体系的及时更新,促进了监测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更高要求,中心在技术能力、硬件配置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与挑战。(一)监测技术能力尚存短板,应对新型污染挑战不足当前,中心的监测能力主要集中于常规污染物的检测。对于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如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受限于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的缺乏,尚未形成常态化的监测能力。这使得中心在开展前瞻性环境风险评估、应对未知与新型污染挑战方面存在明显的技术短板。此外,在污染溯源方面,虽能判定水体超标,但对于解析混合污染源中工业、农业、生活污染的各自贡献比例,尚缺乏同位素示踪、特征污染物谱图分析等高精尖技术手段,影响了污染源解析的精准度。(二)仪器设备配置亟待更新,应急监测能力较为薄弱部分核心分析仪器,如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已服役多年,接近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故障率逐年攀升,维修成—4—本高昂,对监测数据的稳定性和分析效率构成潜在威胁。据统计,中心约有30%的大型仪器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问题。更为关键的是,中心目前严重缺乏适用于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应急监测设备,如便携式气质联用仪、移动监测车等。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将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关键的定性、定量数据,制约了快速响应和科学处置的能力。(三)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失衡,后续发展面临瓶颈中心现有技术人员在传统化学分析领域经验丰富,但知识结构存在短板。尤其是在大型精密仪器的维护保养、复杂环境数据的深度解析、环境模型构建与应用等方面,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同时,作为基层监测机构,在吸引和留住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专业人才方面面临较大困难,人才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的隐忧,长此以往将影响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四)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强化,发展后劲受到制约尽管日常运行经费能够得到基本保障,但用于大型仪器更新换代、高端技术研发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专项资金投入存在较大缺口,且年度预算的刚性与环境监测需求的突发性、动态性之间存在矛盾。资金保障的不足,是导致上述设备老化、技术滞后、人才短缺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的深层次原因,直接影响了监测能力的提档升级。三、下一步工作打算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着眼于未来,中心将以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和数据服务水平为核心,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聚焦重点难点,提升监测工作的精准度与前瞻性计划于2026年启动“XX河流域水环境精细化溯源与新污染物筛查”项目。该项目旨在从“说清现状”向“解析成因、预警风险”转变。具体措施包括。在春季融雪期、主汛期等关键时段,加密对重点断面的监测频次;引入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对氮、磷等主要污染物进行来源解析;并利用现有设备,探索建立针对几种典型抗生素和内分泌干扰物的初步筛查方法。预期到2026年底,能够形成一份关于XX河主要污染来源的精细化解析报告,并将区域新污染物风险底数初步摸清,为上级部门实施精准治污和环境健康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二)强化能力建设,系统性弥补硬件与人才短板1.实施仪器设备更新计划。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拟在两年内分步实施设备升级。重点计划采购一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以彻底解决新污染物监测的技术瓶颈;同时,购置一台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和一套水质应急监测箱,全面提升现场应急监测能力。初步匡算,此项计划需投入专项资金约500万元。2.实施“人才强基”计划。坚持“内部挖潜”与“外部引智”并行。计划与XX大学环境学院等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邀请—6—专家学者来中心进行短期授课和技术指导。同时,制定青年骨干培养方案,计划在未来三年内,选派2-3名有潜力的年轻技术人员,赴国家或省级监测中心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跟班学习,定向培养其在精密仪器操作维护和环境数据科学领域的核心技能。预期通过此计划,打造一支能够独立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地方核心技术团队。(三)创新服务模式,拓展环境监测的社会价值推动监测工作从单纯提供数据向提供综合性环境解决方案转变。一是探索构建“XX旗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可视化平台”,整合水、气、声、土等多要素监测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环境质量状况的“一张图”动态展示与趋势分析。二是优化信息发布机制,定期通过政府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通俗易懂的《XX旗环境质量月报》和年度《XX旗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与监督权,让环境监测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政府管理、社会监督和公众生活。新征程任重道远。XX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将以此次总结为新起点,正视问题、锐意进取,不断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为守护好XX旗的绿水青山,建设美丽XX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公文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整理)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025年度前三季度工作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1107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