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区农业农村局“十四五”工作总结及“十五五”工作规划(资料)
区农业农村局在“十四五”期间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十五五”规划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区农业农村局“十四五”工作总结及“十五五”工作规划(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十四五”规划总结和“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区农业农村局全面梳理“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成效,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旨在全面贯彻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紧紧围绕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的目标,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区奠定坚实基础。现将*区“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总结及“十五五”工作规划报告如下。一、“十四五”工作总结“十四五”时期是*区农业农村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全区农业农村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创新完善。*区农业农村局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统筹推进、全面发展。以“乡村振兴党旗红”为主线,坚持走质量兴农、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六条路径,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能动性,以干部下沉、借智借力、精准培训、龙头带动、创客下乡五个抓手提升服务“三农”效能,创新形成“1635”工作法,做活乡村振兴的五篇服务文章,切实提高党建引领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夯实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我区积极建立“两个名单”,完善农技人员对口精准指导服务机制,让农技干部与经营主体“双向选择”结成对子。全区69名农技干部化身“田保姆”,进村、入户、下田、到场,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确保农民群众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建立一季一督查机制,了解科技示范户对农技人员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并据此对农技人员评分评级,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五年来,*区农民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先后有3位同志被评为安徽省“农民满意农技员”。在借智借力方面,区农业农村局采用地校合作、博士后工作站、科技副总揭榜挂帅、应届毕业生政聘企用等多种方式,借助外部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邀请省内外高校院所的多名专家来徽授课。组织学员到浙江省下姜村、安吉余村、鲁家村以及凤阳县小岗村等地实地观摩,学习乡村振兴、农村治理、和美乡村建设等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坚持“所干即所学、所学即所用”,达到“学有标杆、做有示范”。2024年,*区农业农村局获评“全省数字农业工作优秀集体”和“2024年皖美徽茶‘新质生产力’先进单位”;*区获评“2024年度茶业高质量发展县域”“2024年度茶业重点县域”等多项荣誉。(二)坚持质量兴农,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十四五”期间,*区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立足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25年底,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达到5.6亿元,较2020年增长约45%;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突破19500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成功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茶叶、菊花、油茶、中药材、肉牛等主导产业基地规模持续扩大,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的产业格局。二是数字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数字安徽”和“数字皖农”决策部署,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主攻方向,聚焦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数字化赋能农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区建设省级数字农业工厂2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4个,拥有农业龙头企业29家,徽茶、徽菊等特色产业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规上农业产业化产值同比增长23.4%,居全市首位。2021年5月,*区西溪南镇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数字乡村试点乡镇。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镇积极探索“数字农业”“数字文旅”“数字治理”新模式,充分利用移动5G等前沿通信技术和创新应用研发,建立“气象环境监测标准、视频监控系统标准、病虫害监测预警标准、水肥一体化标准、质量追溯标准”等数字茶园标准。2022年,坑上5G智慧茶园入选“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成果展,同时荣获“工信部第五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乡村振兴专题赛二等奖。三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形成。为打响“中国名茶之都”品牌,*区坚持“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今年1月,黄山市茶产业大脑项目一期在*区富溪乡建设启动,该平台旨在构建数字茶园、数字茶厂系统,内容涵盖茶树种植、茶青收购、茶青加工、成品包装、仓储物流、茶叶销售等场景,提供集产品防伪溯源、全流程全生命周期追溯、智慧生产、可视化大数据展示、一物一码精准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在数字化加工项目方面,*区谢裕大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投产的名优茶全程数控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实现了制茶不落地、全面应用自动控制技术、茶叶制作过程中测温手段有突破、节能环保的生产理念技术创新。目前,拥有3项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建立连续化、清洁化、数控自动化和标准化的名优茶生产流水线9条,每条生产线每小时加工1000-1200斤鲜叶,产出230-260斤干茶,生产线产能上浮40%,加工人员由原来的26人降至现在的15人操作7条生产线,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四是农文旅融合实现新突破。*区探索“镇景村”融合发展,布局“乡村建设+文化、旅游、康养、文创”—2—等乡村新业态,将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品牌优势。植入乡村美学,打造星空呈阳、烟雨长潭等涉及非遗、艺术、摄影、美食等不同主题乡村微景区21个,形成重点示范、梯次开花、竞相发展的局面。成功培育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绿野仙踪”西溪南、最美爱情村落灵山等一批*村落成功出圈。截至2025年,全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10亿元,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三)坚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区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聚焦“三度”,突出“六强”,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不断绘就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的美丽乡村新图景,先后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重点县”“全省和美(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县”等荣誉。一是规划引领作用持续强化。制定“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实施意见》及“6+20”专项工作方案,实施“六联共建”机制(布局连片、规划联编、多村联动、产业联培、各方联合、党建联建),重点打造大灵山组团、西溪南“一村带五村”示范片区,构建起农文旅“三位一体”“三生同步”“三产融合”的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区已建和在建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39个,在建精品示范村10个。2025年,岩寺镇临河村、呈坎镇灵山村、潜口镇蜀源村入选2025年度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岩寺镇翰山行政村石际中心村、西溪南镇东红行政村唐贝中心村入选2025年度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名单。二是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创新建立“晒村美·赛村美”机制,实行“周调度、月盘点”工作制度。在全省首创“五微”行动,累计完成2300余处“微改精提”节点改造,打造美丽庭院、一米菜园2800余处。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保洁实现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2%,省级中心村实地验收位居皖南片前列,“童趣虹光”“绿野仙踪西溪南”等特色村庄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现场会观摩点。三是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2.8亿元,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交通网络不断优化,完成了乡域内主干道升级改造工程,实现了全区行政村通硬化路率100%。累计实施“组组通”硬化路项目110公里,极大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和农产品运输效率。水利设施更加完善,完成了多个村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受益人口达1.1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5%。实施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有效提升了农业灌溉和防汛抗旱能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全面完成,解决了部分偏远村组电压不稳、线路老化等问题,为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四)坚持文化兴盛,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加强。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二是*文化传承保护有力有效。加强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保护利用,实施徽派建筑保护传承工程,修复了一批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传统建筑。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支持非遗项目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校园,推动徽剧、*三雕、*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三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推进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实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广泛开展“文化下乡”“送戏进万村”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乡村文艺队伍建设,培育基层文化骨干,支持农民自办文化,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五)坚持治理有效,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区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党建+”行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信访维稳等工作中发挥领导作用。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全面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村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二是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群众参与率超90%。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做法,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形成监督合力。三是平安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实现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十四五”期间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7%。—4—(六)坚持生活富裕,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一是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深挖农村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支持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拓展就业渠道带动增收,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外出稳定就业。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提升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十四五”期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2025年突破19500元。二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教育医疗条件显著改善,累计投入教育资金5000万元,完成了多所中小学的扩建和新建工程,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乡卫生院完成了标准化升级改造,新增床位20张,配备了DR、彩超等医疗设备,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90%以上。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稳定在98%和99%以上。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高效运行,做到了应保尽
公文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区农业农村局“十四五”工作总结及“十五五”工作规划(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1191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