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整理)区2025年度入河排污口监管工作总结报告
加强了入河排污口的全面排查与整治,提升了水质监测能力,确保了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下面网友分享多篇相关内容供您参考学习,希望有您喜欢的。
区2025年度入河排污口监管工作总结报告2025年以来,XX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治理相结合,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作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抓手,全链条推进排查溯源、分类整治、长效管控等重点任务。通过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实施工程化治理措施、强化智慧化监管手段,区域水环境质量得到实质性改善,为XX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一、基本情况(一)排查溯源工作全面开展,基础底数精准掌握XX区立足辖区水环境质量状况、监测断面分布特征及污染源实际格局,科学划定重点排查区域、一般关注区域和其他覆盖区域,分类施策推进排查工作。综合运用卫星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拍巡查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人工徒步实地核查,构建立体化、无死角调查网络。截至2025年10月底,累计排查入河排污口数量达1390余个,实现全域主干河流、重点支流入河排放点源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构建全区入河排污口“一张图”动态监管体系,将空间地理信息、责任主体属性、排放特征数据等要素集成于统一平台,实现可视化、数字化管理。同步建立排污口管理台账与问题清单,逐口完善档案资料,全面落实“一口一档”精细化管理要求,为后续整治工作奠定坚实数据基础。(二)整治销号任务扎实推进,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针对排查发现的各类问题排污口,XX区依据责任主体归属、行业排放属性及污染负荷特征,坚持“一口一策”精准施治原则,制定差异化整治方案。统筹利用一般债券资金620万元,重点投向污水收集管网完善工程,累计新建及改造管网12.32公里,有效消除管网空白区与收集盲点。在农村地区,新建三格化粪池2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站1座,同步推进配套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削减入河污染负荷。对非法设置、无明确责任主体且污染严重的排污口,依法实施永久封堵措施。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销号任务70个,其中规范整治达标排放53个,清理合并重复设置16个,依法取缔非法排污口1个。经评估,整治完成后,相关河段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关键污染物浓度同比平均下降15%-20%,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明显。(三)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监管手段创新突破XX区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水环境管理新路径,启动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项目,计划对辖区10个重点入河排污口安装高清视频监控及水质在线监测设施,实现流量、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核心指标的实时采集与传输。通过设施标准化、监测系统化与平台集成化举措,逐步构建“权责清晰、管理规范、监管到位”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步开发建设集“排查、整治、监测、管理”于一体的入河排污口动态管理平台,整合遥感影像、现场核查、在线监测等多源异构数据,推动排污口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该平台具备数据自动比对、异常预警、责任追溯等功能,—2—显著提升了监管响应速度与决策科学性。(四)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有效建立,工程项目落地见效2025年度,XX区将入河排污口治理纳入财政预算优先保障序列,争取并到位一般债券资金620万元,专项用于监管能力建设与工程治理。资金使用严格执行绩效评价制度,确保投向精准、效益最大化。除前述管网建设、处理设施项目外,资金还覆盖监测设备采购、平台开发运维、第三方技术服务等关键环节。通过政府主导、多渠道筹措的投入机制,破解了基层监管资金瓶颈,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持续动力(五)监管责任体系不断健全,协同联动格局初步形成XX区以排污口“查、测、溯、治”为主线,明确生态环境部门牵头抓总职责,细化住建、农业农村、水利等相关部门协同责任,压实镇街属地管理责任及企业主体责任。建立月度调度、季度评估、年度考核的推进机制,将排污口整治成效纳入河长制、生态环境目标责任书等考核体系。通过跨部门联合执法、问题交办督办、整改情况“回头看”等手段,形成监管合力,确保问题不反弹、治理见长效。二、存在问题当前工作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面临若干深层次困难与挑战。(一)监管体系与职责划分尚不清晰入河排污口管理涉及生态环境、水利、住建等多个部门,但部门间职责边界模糊,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信息互通、联合执法频次不足,导致部分跨领域、跨行业问题难以高效解决。部分历史性、公共性排污口因设置年代久远,责任主体灭失或无法追溯,整治责任落实存在障碍。(二)监测能力与技术水平存在短板现有监测网络覆盖密度不足,手工监测频次难以满足动态监管需求。在线监测设备主要集中于重点排污口,小微型排污口及雨季溢流口尚未纳入有效监控。基层监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参差不齐,无人机遥感解译、水质指纹溯源等新技术应用熟练度有待提升,技术装备与人员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智能化监管要求。(三)资金投入与保障机制仍不稳固尽管2025年度获得债券资金支持,但资金来源单一,缺乏长期稳定的财政专项预算。雨污分流改造、老旧管网更新等系统性工程资金需求量大,现有投入规模与治理任务相比仍有较大缺口。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资金保障可持续性面临考验。(四)历史遗留问题与动态新增压力并存老城区合流制管网比例较高,雨污混接、错接、漏接问题点多面广,彻底改造难度大、周期长。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建区域若规划管控不到位,可能产生新的排污口设置不规范问题。部分工业企业、园区集中排污口虽经规范整治,但日常运维管理水平不一,存在异常排放风险。—4—三、下步打算针对现存问题与挑战,XX区将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方针,系统谋划2026年度重点工作。(一)深化技术升级与平台应用全面完成10个重点排污口视频监控及在线监测设施安装联网,实现数据实时接入动态管理平台。拓展平台功能模块,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异常排放自动识别与预警模型。推广无人机定期巡航、水质快速检测等移动监管手段,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提升问题发现与处置时效性。(二)强化资金统筹与多元投入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将排污口监管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常态化保障。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环境绩效合同管理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管网建设与运维,缓解财政压力。(三)完善政策制度与标准规范研究制定《XX区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与备案管理办法》,细化审批流程与监管要求。推动出台《XX区入河排污口运行维护技术导则》,明确不同类型排污口运维标准。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协同监管制度,形成权责明晰、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四)加强队伍培训与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入河排污口监管业务专题培训,覆盖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平台操作、执法实务等内容,年度培训不少于2期、100人次。选派骨干人员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监管队伍。配齐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无人机等现场执法装备,提升基层监管队伍综合素质与实战能力。XX区将持续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目标,以入河排污口监管为关键抓手,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基底。—6—
公文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整理)区2025年度入河排污口监管工作总结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1220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