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 (参考)在高三备课组长会上的发言
高三备课组需紧密协作,优化教学计划,加强学生辅导,提升复习效率,共同努力迎接高考挑战,如何更好地实施?以下由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的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1/3在高三备课组长会上的发言在高三备课组长会上的发言谢谢高三年级九位备课组长的无私分享,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的收获与体会。首先,想给大家交流的是,我们为什么请九位备课组长做分享,目的就八个字,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就我个人而言,在听了九位备课组长的发言之后,很有启发,很有收获,每个备课组都各有特点与亮点。比如,语文组的规划性和系统性,数学组对高三课堂知识结构化与网络化的重视,英语组对教材与命题的研究,物理组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化学组的学历案,生物组的作业布置与周考试题的分层,历史组的多形式知识过手以及历史阅读能力的培训,政治组关于知识清单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做法,地理组强调的以错为镜以及对技术的日常使用。可以说,每位组长的发言,都对其他学科有借鉴作用和学习价值,这也正是我们进行交流分享的初衷。其次,想谈一谈九位组长分享内容的三大共性。这三大共性,很值得我们高一高二的所有备课组学习借鉴。一是非常重视学科的研究。每个组都谈到了对课标、对教材、对试题的深度研究,这是深度教研、深度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二是非常重视工作的整体规划。有的备课组以复习的轮次为节奏,有的备课组以三次诊断性考试为节奏,无论哪种安排,体现的都是规划性和整体性。三是非常重视团队的协作。有的备课组虽然只有两个人,但也是各扬其长,集中大家的力量,借助整个备课组乃至教研组的智慧和力量。最后,结合九位组长的发言分享,以及最近在高三听课的情况,想和大家谈三点建议,也可以说是一个建议。那就是,除了大家已经做得很好的重视学科研究、重视整体规划和重视团队协作之外,希望各个教研组、各个备课组再重视一下学生研究、学情研究和学法研究。关于这方面,有的备课组提到了,有的备课组很关注,也有备课组没有提到或者说关注不够。各位都是内行,都非常清楚,所有的学科研究,都要以学生研究为前提,才能有效地、高效地实施。一、进一步加强基于学生的课堂提质研究除了关注知识点、考点,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薄弱点、提升点、激发点,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更深度地参与到课堂中,尽量避免独角戏课堂、沉默的课堂。昨天听了物理组一位年轻老师的评讲课,我不懂物理,所以课后的交流,我只是谈了一位非物理老师的课堂观察及课堂建议,而我主要的观察视角,就是学生的课堂参与。二、进一步强化基于高三的课堂提质研究在发言中,不少备课组长也谈到,高三的课堂,即便是新课讲授,也肯定与高一高二不同。在高三课堂中,讲练评是贯穿始终的三个字,但即使如此,在一轮、二轮、三轮复习中,这三个字的时长分配、主体角色、方式呈现都是不一样的。以讲为例,在第一阶段,老师的讲大多是专题化的讲,通3/3过讲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结构化和系统性。在第二阶段,老师的讲则一般是同类问题、同类考点的方法与思路的总结归纳。而在第三阶段,老师的讲更多是点拨。所以,希望各备课组在进行集体考研、复习备课时,特别注意一下高三课堂的特点。三、进一步重视基于技术赋能的教学提质这一点,物理组周老师在分享中有专门谈到,今天发言的几位老师也有提及。关于技术赋能、助力教学,我们有几个组一直走在探索的前面。比如,英语组在上周的祥云网校联动教研中,就特别讲到了AI赋能校本作业的设计;高一物理组在校本作业、错题资源库方面,也做得非常好;这些,都是借助技术的力量来助力课堂、助力教学。因此,希望各位组长带领组上的老师一起,多使用技术,多尝试技术,由点到面,从小技巧、小技术开始,尽可能让技术来帮助我们减轻负担、提高效益。以上三个建议,并不新鲜,老师们在发言中也有提及,只是详略不一。但无论何种建议,何种方法,归根到底,重在落实和坚持,尤其是落实的细致度和持久度,希望大家能继续做得更扎实,更务实!谢谢大家!
公文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参考)在高三备课组长会上的发言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1228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