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 (参考)党课: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综合服务中心落地生根
党课强调,需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等多途径,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下面网友分享多篇相关内容供您参考学习,希望有您喜欢的。
党课: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综合服务中心落地生根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一次专题党课,主旨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共同探讨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贯彻落实到我们综合服务中心的各项工作之中,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今天的党课,既是一次理论学习,也是一次思想动员,更是一次行动部署。我讲的主题是:“凝心聚力固本强基——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综合服务中心落地生根”。一、高屋建瓴,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蕴“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植根于我们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指导着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与“魂”。我们必须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深刻理解其重大意义。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一体、交融汇聚的宏大历史进程。从秦汉的“大一统”格局奠定,到唐宋的“万国来朝”与文化繁荣,再到元明清的疆域一统与民族融合,各民族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抵御了外来侵略,共同维护了国家统一。无论是“胡服骑射”的文化交融,还是“茶马古道”的经济互通;无论是文成公主入藏的和亲佳话,还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民族大义,都在历史长卷中印证着中华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血脉联系。我们XX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汇之地,各族人民在这里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谱写了发展的壮丽篇章。历史雄辩地证明,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这一历史规律的深刻总结和自觉遵循,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基因和精神归宿。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政策,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再到新世纪的“两个共同”主题,党的民族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创造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这一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其核心要义在于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消亡的远大目标,又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应对内外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从国际看,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以疆治华”“以藏乱华”的图谋,他们利用民族、宗教等问题大做文章,妄图撕裂我们国家,阻碍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民族领域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挑战。思想防线一旦被攻破,其他防线就守不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坚如磐石的社会共识和强大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从思想和精神层面构筑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铜墙铁壁,让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有效抵御一切风险挑战,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行稳致远。我们综合服务中心作为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是社情民意的交汇点,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我们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关系到社会基础的稳固。二、把握核心,准确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极为丰富,思想极为深刻。我们要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发力。第一,根本在于增进“五个认同”。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所谓“五个认同”,就是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五个方面,层层递进,有机统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基础。这是对我们共同家园的归属感,是对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自觉维护。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核心。这是超越具体民族身份的更高层次认同,是“我们都是中国人”的身份自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灵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维系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关键。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保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方向。这是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每一项审批、每一次咨询、每一次帮扶,都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都是在具体而微地增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夯实“五个认同”的群众基础。第二,精髓在于树立“四个与共”理念。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引领。休戚与共,意味着各民族的忧乐是相通的。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其他民族的支持;一个地区遇到困难,全国人民都会伸出援手。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就是休戚与共的生动体现。荣辱与共,意味着各民族的荣誉是共同的。国家强大、民族兴盛,是所有民族共同的光荣;国家蒙羞、民族受辱,是所有民族共同的耻辱。在奥运赛场上,我们为每一位中国健儿喝彩,无论他来自哪个民族。生死与共,意味着在危难关头,各民族是能够为彼此挺身而出、甚至献出生命的。在抗击疫情、抢险救灾的战场上,无数来自不同民族的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社区工作者并肩战斗,筑起了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命运与共,意味着各民族的前途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同坐一条船,要一起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这“四个与共”,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内部深层次的情感联结和利益联结,是我们需要在服务群众中大力弘扬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第三,原则在于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一是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我们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是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统一的思想基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一致的奋斗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要磨灭差异性。各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绚丽的花朵。我们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尊重和保护各民族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不断增进共同性,实现“和而不同”。二是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要削弱或取代各民族意识,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各民族意识,使其始终朝着有利于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方向发展。就像家庭和个人一样,我们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然后才是某个具体民族的成员。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三是正确把握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关系。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我们要通过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大家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必须加强思想引领和文化浸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文化认同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物质和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从根本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知行合一,全面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心落地生根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我们综合服务中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各族群众的切身感受。我们必须将这一重大要求,不折不扣地融入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见人见事见行动。第一,融入服务全过程,让服务窗口成为民族团结的“示范窗口”。窗口虽小,但承载的是党心民心。我们要用最高标准、最实举措,把服务窗口打造成展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亮丽名片。一是要在服务环境中体现“温度”。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要持续优化服务环境,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人性化。在标识标牌设置上,除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主要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在宣传栏、电子屏等宣传阵地上,要常态化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先进事迹,播放民族团结主题的宣传片,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我们还可以设立“民族团结服务角”,摆放一些介绍各民族文化、习俗的书籍画册,让前来办事的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二是要在服务标准上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是最好的粘合剂。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我们中心累计接待办事群众超过35万人次,其中服务的各族群众占比接近20%,涵盖了XX族、XX族等十多个民族成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无论面对哪个民族的群众,都要做到热情接待、耐心解答、高效办理。要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差别对待,坚决反对和纠正任何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我们的数据显示,中心各项业务的平均办理时长缩短至12分钟,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9%以上,这其中,各族群众的满意度是同等重要的衡量指标。我们要让每一位来到中心的群众,都能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公平正义。三是要在解决难题上付出“真情”。服务群众,不仅要有“公心”,更要有“真心”。要深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比如,去年我们了解到,辖区内一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因为不熟悉城市生活和办事流程,在办理社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了困难。我们迅速行动,组织党员骨干成立了“石榴籽”志愿服务队,主动上门提供“一对一”的政策讲解和代办服务。仅2025年上半年,服务队就为超过80个少数民族家庭解决了150余件实际困难,得到了群众的由衷称赞。这就是我们工作的价值所在。我们要继续深化这类服务,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各族群众的信赖和拥护。第二,融入党建全链条,让党支部成为民族团结的“坚强堡垒”。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我们中心党支部必须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强大动力。一是要把牢理论学习“方向盘”。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作为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政治学习的核心内容,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深刻理解“多元一体”格局的科学内涵。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成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坚定拥护者和忠实践行者。二是要激活党员先锋“主引擎”。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们要深入开展“党员先锋岗”“民族团结示范岗”创建活动,激励党员在服务各族群众中当先锋、作表率。在关键岗位、重要窗口,要优先安排党性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党员同志,让他们成为服务群众的标杆、维护团结的模范。同时,要注重在各族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群众中有威信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要织密结对帮扶“连心桥”。要深化拓展党员联系群众、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联系几户不同民族的群众家庭,定期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宣传党的政策,倾听他们的心声。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是任何宣传都无法替代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隐患,增进感情,拉近距离,让党旗在基层群众心中高高飘扬,让党组织的关怀温暖到每一个角落。第三,融入文化全建设,让中心成为文化交融的“重要阵地”。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我们要充分发挥综合服务中心人流量大、覆盖面广的优势,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
公文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参考)党课: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综合服务中心落地生根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124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