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 2025年度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总结范文(素材)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进重点区域治理修复,提升监测监管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下面是网友整理编辑的2025年度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总结范文(素材)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喜欢就下载支持!
2025年度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总结范文为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保障辖区土壤生态环境安全,XX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本年度工作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2025年,XX单位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原则,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居环境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核心,系统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一)严格环境准入,源头防控成效显著。始终将土壤环境风险防范前置于项目准入阶段。一是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所有涉及土壤环境污染风险的建设项目,均要求建设单位依法依规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从源头上分析、预测和评估项目实施后对土壤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本年度共受理并审批涉及土壤环境影响的报告表(书)项目XX个,完成网上登记表备案项目XX个,实现了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覆盖管理。二是聚焦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扎实推进用途变更地块的调查评估工作。严格执行一住两公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要求,2025年全区共有7个地块完成用途变更,均在开发利用前完成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考核基础信息准确率100%,有效防止了毒地进入开发流通环节。(二)强化监管执法,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履行法定监管职责,构建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为核心的监管体系。一是对辖区内包括XX铅业在内的XX家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单位,实施定期巡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监管模式,重点检查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情况、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建立及落实情况、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开展情况等。通过监督检查,有力督促了企业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全年累计下达整改通知XX份,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XX起,形成了有效震慑。二是建立健全污染地块联动监管机制,与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确保污染地块未经治理修复或风险管控,不得进入用地程序,有效防止了污染地块被违规开发利用。(三)深化隐患排查,防范化解土壤污染风险。将土壤污染隐患排查作为主动发现问题、降低风险的重要抓手。一是指导和督促包括XX油库在内的土壤重点监管单位,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全面、深入地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企业通过自查,识别出重点场所、重点设施设备以及相关生产运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土壤污染隐患。二是建立隐患清单与销号制度。对排查发现的隐患,要求企业建立台账,制定一隐患一方案,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并实施动态管理。全年累计排查发现各类土壤污染隐患XX项,均已纳入清单管理,目前已完成整改XX项,其余XX项正按计划推进,确保隐患整改闭环管理,将污染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四)加强固废管理,切断土壤污染传输途径。危险废物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本年度持续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一是更新并发布年度危险废物重点监管企业名录,将XX家产废量大、环境风险高的企业纳入重点监管范围。二是督促企业健全危险废物从产生、申报、暂存、转运到处置的全链条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和转移联单制度。三是组织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检查与评估,对企业危险废物仓库建设、标识设置、应急预案制定等情况进行现场核查,评估结果作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重要依据。四是保持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全年开展专项执法行动XX次,查处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危险废物案件XX起,有效切断了通过危险废物非法处置导致土壤污染的途径。(五)夯实监测基础,科学评估土壤环境质量。为精准掌握全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开展了系统性的土壤环境监测工作。2025年共开展土壤环境抽样监测1200余次,累计检测项目超过3000项,检测指标涵盖重金属、有机物及pH值、阳离子交换量等常规理化性质。检测结果显示,全区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整体处于安全管控水平,重点监管企业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稳定,未发现新增大面积污染地块,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治污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二、存在问题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对照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标准和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工作中仍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一)资金保障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成本高昂,但当前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赖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导致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历史遗留污染地块责任主体难以认定,污染者付费原则在实践中难以全面落实,修复费用往往由政府承担,财政压力巨大。另一方面,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时常难以足额及时到位,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作的最主要瓶颈之一。(二)技术支撑薄弱,专业能力有待提升。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研发起步较晚,经济、高效、绿色的实用技术储备不足,尤其缺乏针对大面积农田污染的低成本、易推广的修复技术。当前部分技术成本高、周期长、易产生二次污染,难以大规模应用。同时,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基层环保部门熟悉土壤污染防治法规、精通现场调查、风险评估和修复技术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导致在技术方案审查、工程监理、效果评估等环节存在能力短板,影响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三)监管执法存在短板,效能有待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监管链条长、专业性强,对监管能力要求高。当前基层环境执法力量相对薄弱,人员配备与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不匹配,执法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装备不足,难以发现隐蔽性强、专业性高的土壤环境违法行为。在执法实践中,存在取证难、鉴定周期长、处罚力度不足等问题,导致法律的威慑力未能充分发挥。此外,部门间的协同联动机制仍有不畅,信息共享不及时、不全面,影响了监管合力的形成。(四)协调联动机制不畅,社会参与度不高。土壤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当前,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在项目审批、规划制定、联合执法等方面存在职责交叉或空白,影响了工作效率。同时,公众对土壤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参与监督的渠道不多、意愿不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尚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的良好氛围。三、下步打算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下一步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一)强化资金筹措与管理,拓宽保障渠道。一是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并建议设立区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用于解决责任主体不明或历史遗留污染地块的治理修复问题。二是探索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工具,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三是加强资金使用绩效管理,建立健全项目资金全流程监管机制,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高效,发挥最大效益。(二)加快技术攻关与应用,提升防治水平。一是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围绕区域典型污染物和土壤类型,重点研发和推广应用低成本、高效率、环境友好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二是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成熟的修复技术和装备,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技术的适用性。三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通过组织专题培训、业务交流、专家帮扶等多种形式,提升基层监管人员和企业环保负责人的专业技术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土壤污染防治铁军。(三)健全监管执法体系,压实主体责任。一是充实基层执法力量,优化人员结构,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现场执法、快速检测等设备装备的配备,提升发现问题和取证固证的能力。二是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加大对重点监管单位的检查频次和力度,对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依法从严从重查处。三是推进智慧监管,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污染地块全生命周期动态监控,提升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四是进一步明确和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日常生产管理,主动开展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四)完善协同共治格局,构建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和信息共享制度,在防、控、治、管各环节形成工作合力,实现从土地规划、准入、流转到开发利用的全过程联动监管。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和信息公开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法治观念。依法公开土壤环境信息、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和污染地块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鼓励社会第三方机构参与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监理、治理修复等活动,培育健康有序的土壤环境修复市场,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协同共治新格局,确保全区土壤生态环境安全稳定。
公文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2025年度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总结范文(素材)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1244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