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属市场监管所2025年度工作情况报告范文(素材)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属市场监管所积极履行职责,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属市场监管所2025年度工作情况报告范文(素材)”相关材料,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属市场监管所2025年度工作情况报告范文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XX市场监管所在XX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坚强领导下,立足辖区实际,聚焦主责主业,扎实履职尽责。现将2025年度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2025年,我所紧密围绕XX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将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核心任务与关键抓手,着力提升监管效能,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一)机构概况与职责履行我所作为XX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基层派出机构,地处XX区核心商圈,辖区内新经济业态活跃,市场主体数量众多、类型复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基层市场监管所普遍面临编制紧张的局面我所现有在编干部职工11人,临聘人员5人。面对繁重的监管任务,全所同志发扬担当精神,依法全面履行《市场监督管理所主要职责》所赋予的市场主体登记、信用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查处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广告监督管理、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管等综合性职能。本年度,我所坚持将优化营商环境置于首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向纵深发展,力求实现对市场主体的无事不扰与违法行为的利剑高悬有机统一。(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开展情况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是撬动监管理念、监管模式、监管方式系统性变革的重要杠杆。今年以来,我所严格按照上级部署,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根据工作记录,本年度我所计划抽查辖区内公司企业74家、个体工商户69家,共计143家市场主体。截至目前,已对其中126家主体顺利完成双随机检查任务,检查完成率达到88.1%。1.遵循核心原则,夯实制度基础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坚实的制度基础。我所严格遵循随机、规范、公开的监管原则,确保每一次抽查都在阳光下运行。首要任务是建立并动态维护两库一单,即检查对象名录库、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我所对辖区内全部存续市场主体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了覆盖全面的检查对象名录库。同时,将所内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全部纳入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在启动抽查任务时,通过省级统一的监管工作平台,以摇号、机选等方式,随机匹配检查对象与执法人员从源头上排除了人为干预的可能性,保障了执法的公正性与严肃性。2.创新监管模式,实施分级分类为破解有限监管资源与海量监管对象之间的矛盾,提升监管精准性,我所全面运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此项工作以企业信用信息为核心,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依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法规,将辖区市场主体划分为A(低风险)、B、C、D(高风险)四个风险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主体,实施差异化的抽查比例和频次。例如,对信用记录良好、风险等级为A类的企业,适当降低抽查比例,实现无事不扰;而对于存在投诉举报、曾被行政处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D类高风险企业,则相应提高抽查频次和检查力度,实施重点监管与靶向监管,将宝贵的执法资源用在刀刃上。3.聚焦重点领域,提升监管效能在具体检查过程中,我所执法人员严格依照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和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工作。检查内容重点聚焦于与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密切相关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登记事项检查,核实企业住所、法定代表人等信息是否与登记信息一致;公示信息检查,核对企业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的年度报告、股东及出资等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商标使用行为检查,排查是否存在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广告使用行为检查,重点核查是否存在虚假宣传、使用绝对化用语等违法广告行为。在已完成的126家主体检查中,总体情况良好,合规经营是主流,合规率达到91.3%。共发现存在各类问题的市场主体11家,具体情况如下:公示信息不实或更新不及时:共发现5家,占问题总数的45.5%。主要表现为企业未在规定期限内报送并公示年度报告,或公示的股东出资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登记事项与实际情况不符:共发现3家,占问题总数的27.3%。主要为企业变更了住所但未及时办理变更登记。广告用语不规范:共发现2家,占问题总数的18.1%。主要涉及在其经营场所或线上店铺宣传中使用国家级、最顶级等绝对化用语。商标使用行为不规范:共发现1家,占问题总数的9.1%。表现为未经授权使用他人注册商标,情节较为轻微。4.强化结果运用,构建信用闭环抽查不是终点,结果的有效运用才是关键。我所坚持谁检查、谁录入、谁公开的原则,在抽查任务完成后20个工作日内,及时将全部抽查检查结果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于上述检查中发现问题的11家主体,我所均已依法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明确整改要求与期限。其中,对2家公示信息严重不实且情节较为严重的企业,依法将其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失信行为的直接惩戒,更是一种强有力的警示,通过信用约束倒逼企业强化主体责任,自觉守法合规经营,从而形成一次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效应构建了从监管到信用、再到市场准入的管理闭环。二、存在问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所清醒地认识到,对标新时代市场监管工作的更高要求,对照辖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仍面临一些深层次的困难与挑战。(一)监管力量与专业能力存在短板人少事多的矛盾依然突出。我所16名工作人员需承担辖区内数以万计市场主体的日常监管、执法办案、消费维权及专项整治等多重任务,监管力量与监管职责不相匹配的问题客观存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往往涉及工商、质监、食药、价监、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要求执法人员成为全科医生,这对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极高要求。然而,当前我所部分干部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更新速度难以跟上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复合型、专家型人才储备不足,在面对一些专业性、技术性强的检查事项时,存在检查不够深入、问题发现能力有待提升的现象。(二)技术平台支撑与数据融合有待加强当前,全省统一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在提升监管规范化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一方面,平台在某些操作流程上较为繁琐,系统的稳定性偶有不足,基层执法人员在任务执行、结果录入等环节耗时较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两库的动态管理面临挑战。市场主体新增、注销、变更频繁,执法人员岗位调动、退休等情况时有发生,若信息更新不及时,易导致抽查对象选取出现偏差或执法人员匹配不当。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数据壁垒。目前监管平台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市场监管系统内部,与税务、社保、环保等其他部门的数据尚未实现深度融合共享,难以形成对企业全景式的精准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用风险分类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三)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尚需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全面推行,尤其需要跨部门的协同作战。但在实践中,组织开展跨部门联合抽查的难度较大。各部门的年度抽查计划、系统平台、执法标准、工作节奏不尽相同,导致联合抽查的协调成本高、启动周期长。例如,一次涉及市场监管、消防、卫生的联合检查,往往需要反复沟通协调检查时间、检查事项和结果互认等问题。此外,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效力尚未完全释放。虽然我所依法将失信企业信息予以公示,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格局仍需各部门之间更紧密的联动与更顺畅的信息推送渠道作为支撑。(四)抽查任务执行层面面临现实困境在抽查任务执行过程中,屡屡遇到僵尸企业的困扰。部分企业在登记注册后长期未开展经营活动,或通过登记的住所无法取得联系,执法人员为核实其状态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部分无效抽查占用了宝贵的监管资源,稀释了监管效能。同时,如何科学设定抽查比例和频次也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课题。比例过低可能导致监管覆盖面不足,存在监管盲区;比例过高则可能加重企业负担,与无事不扰的原则相悖。如何在防范风险与优化环境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需要更为精细化的数据模型和决策支持。三、下步打算针对上述问题,我所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持续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提质增效,为服务XX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聚焦能力建设,锻造高素质监管队伍为破解专业能力不足的瓶颈,我所计划于2026年启动监管业务能力提升计划。一是实施靶向培训。改变以往大水漫灌式的培训方式,围绕广告法、知识产权保护、食品安全新规、网络交易监管等重点、难点领域,计划于2026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组织至少2次专题培训,邀请领域专家、业务骨干进行授课。二是推行以老带新、以干代练。建立内部学习小组,鼓励资深干部与年轻同志结对互助,在联合执法、案件查办等实际工作中传授经验、锤炼本领。预期目标:到2026年底,确保全所一线执法人员年度专业培训时长不少于40小时,力争培养3-4名在特定领域具备专长的业务尖兵,全面提升队伍的综合实战能力。资源保障:将积极向XX区局申请专项培训经费,用于聘请讲师和购买专业教材。(二)深化技术赋能,提升智慧监管水平为充分发挥技术平台的支撑作用,我所将致力于推动监管的数字化转型。一是建立平台反馈机制。指定专人负责收集和整理一线人员在使用监管平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优化建议,形成书面报告,计划每季度向市局、省局对口部门反馈一次,推动平台迭代升级。二是强化两库动态管理。实行两库信息周核对、月更新制度。每周由内勤人员通过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比对新设、变更、注销企业信息,及时更新检查对象名录库;每月核对人员变动情况,确保执法人员名录库的准确性。预期目标:到2026年第一季度末,实现两库信息准确率稳定在99%以上。通过流程优化,将单次抽查任务的系统操作及文书准备时间平均缩短20%。资源保障:明确所内一名副所长作为首席信息官,统筹协调技术应用与数据管理工作。(三)完善协同机制,凝聚监管合力为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监管一盘棋,我所计划在2026年牵头推动建立辖区层面的联合监管新模式。一是推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主动与辖区税务、应急管理、公安、环保等部门沟通,争取在XX区政府的协调下,建立双随机联合抽查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商定年度联合抽查计划,统一执法标准和流程。二是探索一业一查模式。针对餐饮、药店、教培等涉及多部门监管的行业,探索制定跨部门联合检查清单,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预期目标:2026年,实现跨部门联合抽查占年度总抽查任务的比例提升15%以上。与税务部门先行先试,建立检查结果互认和信息共享的试点机制。资源保障:依托XX区政府的综合协调平台,争取将联合监管纳入对各部门的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四)优化抽查策略,增强监管精准性为进一步提升监管的靶向性和有效性,我所将致力于优化抽查策略。一是精细化信用风险模型。在现有信用风险分类基础上,探索融入行政处罚、投诉举报、网络舆情等多维度数据,构建更加立体、动态的风险预警模型,使高风险企业的识别更加精准。二是建立僵尸企业清理流程。针对抽查中发现的失联或长期停业企业,制定专项处置规程,在依法核实后,协同相关部门进行清理或标注,将其暂时移出活跃检查对象名录库,避免监管资源空耗。预期目标:力争在2026年的抽查工作中,将高风险等级企业的问题发现率再提高10个百分点。建立一套高效的僵尸企业处置流程,将此类无效抽查的比例降低50%。实施时间:信用风险模型优化工作于2026年第一季度启动,第二季度应用于抽查实践;僵尸企业处置流程于2026年上半年制定并实施。
公文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属市场监管所2025年度工作情况报告范文(素材)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124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