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发言 > 心得体会 > 对“赶考精神”的学习认识和心得体会
“赶考精神”体现持续奋斗与自我革新的态度,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面对挑战,始终追求进步。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对“赶考精神”的学习认识和心得体会”相关材料,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1/14对“赶考精神”的学习认识和心得体会对赶考精神的学习认识和心得体会今年3月23日是毛泽东同志提出进京赶考68周年纪念日。68年前的今天,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毛泽东主席面对全党发出号召:我们要进京赶考。在启程前,他告诫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要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坚决不当李自成。68年弹指一挥间,面对赶考这一崭新的历史课题,党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赶考路上的各种困难,在经历重重考验中逐步孕育、产生与形成了光辉灿烂、永不磨灭的赶考精神,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当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场最伟大的实践,是全党上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面对的新一轮赶考。重温毛泽东同志提出进京赶考的重大警示及时代意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赶考远未结束的谆谆告诫,就是要在新时期继续大力弘扬赶考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回应历史和人民对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烈期盼,坚持梦在心中,路在脚下,在新的赶考路上凝心聚力,担当进取,攻坚克难。一赶考精神的历史意义、时代价值和文化内涵。实现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力量。赶考精神形成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史,它与中国革命精神息息相关,尤其是与西柏坡精神紧密相连。西柏坡精神是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总结其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铸就的,它的基本内涵突出体现在两个敢于、两个善于、两个坚持、两个务必上,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不同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赶考精神与西柏坡精神相比,虽然具有各自特定的内涵,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一脉相承的革命精神。赶考精神在吸收和继承西柏坡精神的基础上,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进行了新提升和新发展,在中国革命精神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赶考精神的历史意义。68年前的今天,在即将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的前夕,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具有重大意义、影响深远的重要会议--七届二中全会。毛主席代表党中央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警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对当时全党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两个务3/14必的提出,体现了毛主席对革命事业和党的建设的远见卓识。正如传统文化《周易》中讲到的事物发展否极泰来、乐极生悲的客观规律,面对革命即将胜利的情况,当时党内有些同志产生了懈怠心理,认为大功告成之后就是坐享其成,滋生了奢靡、骄傲、自满的情绪和一些错误思想。毛主席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情况,他意识到中国革命成功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的道路会更漫长,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是关键。为了能走出历代王朝兴替的历史周期律,毛主席提出唯有坚持两个务必,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我们党才能不做李自成,才能使党、人民和民族继续走向胜利。68年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68年的前进和辉煌,68年的壮大与繁荣证明,我们的党带领全国人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从胜利走向胜利,得益于保持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得益于赶考精神的正确指引。所以,每一名党员都要把赶考这个历史性时刻刻在心上,警钟长鸣,围绕深入学习赶考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弘扬优良作风,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更好地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从思想、工作、作风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新的赶考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面把握赶考精神的时代价值。赶考精神出发点的是什么?实际上是源于党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全体党员是人民的公仆,这是既是党坚持两个务必的根本目的,也是赶考精神的思想内核。新时期下,赶考精神与当前党中央提出加强四个意识教育,严格八项规定要求,坚定不移地抓好四风,尤其是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我们弘扬赶考精神,就是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民为本的赶考情怀不动摇,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我们党所从事的事业决定的,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决定的。所以,坚持两个务必,弘扬赶考精神,既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优良的革命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在当前对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深刻理解赶考精神的文化内涵。赶考精神脱胎于党60多年的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其理论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深厚根基。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出发,对赶考精神的文化内涵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以天为则,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天人合一。以天为则,就是要尊奉自然、尊重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之时指出:赶考精神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赶考精神的思想渊源,萌芽于延安整风时期,尤其是面对如何跳出历代封建王朝兴衰罔替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同志产生了执政危险5/14和忧患意识,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古今中外执政普遍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务必,对赶考精神的形成影响重大。以人为本,就是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人的重要性,坚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思想精神反映了一个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赶考精神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是对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核心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民为本,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执政治国的道路不断探索和完善执政方式,优化执政环境,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民谋福祉作为当前最大的追求和目标,这是赶考精神的本质体现。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最高境界,表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价值观。达到这一境界,要从知和行入手。知,是理念;行,是实践,知行合一重在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具有思想与行动、心性与修为、意愿与实践的高度一致性,这与中华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基本价值取向高度契合。所以,赶考精神的内涵和要求,决不是仅仅停留在动动嘴,喊喊口号上,而是在实践中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在这方面,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伟大成就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二坚持把树立四个意识作为新时期赶考路上的思想政治保障。在20xx年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加强党的领导,首次明确提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既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凝练形成的治党管党宝贵经验,也是新形势新任务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赶考远未结束。所以,始终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牢记赶考使命担当,把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新时期下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尤其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继续弘扬赶考精神,在新的赶考路上奋力拼搏,考出好的成绩,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增强政治意识。什么是政治意识?就是把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挺在前面,时刻保持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的意识。讲政治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政治意识是党员干部的灵魂指向。缺乏政治意识或者政治意识淡薄,思想上就容易迷失方向,行动上就会偏离航道。具体到文化工作领域,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弘扬主旋7/14律,传播正能量,用文化的力量、艺术的形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增强大局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增强大局意识重点在于要把自身的特殊性和大局的普遍性统一起来,围绕大局精心谋划、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节点,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作为文化工作者,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文化力量,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的应尽之责。我们必须始终围绕大局,主动融入大局,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在实践中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在推动发展中积极作为。--增强核心意识。常言道:在家千口,主事一人;船载千斤,掌舵一人。无论是小到家庭、单位、团体,还是大到社会、民族、国家,都需要一个掌舵人,需要有一个核心。小平同志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之一就是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在全党的核心地位。明确了核心,就要坚决信赖核心、拥护核心、服从核心、捍卫核心。我们共产党人向来重规矩、讲规矩、守规矩,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是我们党的根本原则。在这方面,全党同志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到思想上理解、情感上认同、行动上捍卫、工作上紧跟。近些年来的一些典型案件,产生问题的根源,其中之一就是核心意识不强。对此,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防微杜渐。--增强看齐意识。无论是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还是增强核心意识,最终都要落脚于看齐意识,保持与党中央同心同德、坚定忠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做到四个看齐,即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需要强调的是,树立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并不是要搞层层效仿,要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每一级党的组织都有核心、每一个机关都向一把手看齐,而是必须牢记全党只有一个核心,坚决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三深入挖掘赶考精神的红色文化基因,作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弘扬赶考精神,从文化意义上出发,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七一讲话中提出的重要理论,是在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的灵魂。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和来源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一个来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9/14一种绵延不绝,没有中断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以,在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根和魂,开启中国精神文化的寻根之旅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第二个来源是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光辉产物,它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政治理念,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和完善,在建设中不断拓展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持。第三个来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的文化创新,其实质是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融入了现代科学民主精神和借鉴了其他民
本文标题:对“赶考精神”的学习认识和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30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