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讲话提纲 > 2025教育随笔心得:大单元教学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大单元教学注重知识整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系统设计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2025教育随笔心得:大单元教学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相关材料,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教育随笔心得:大单元教学的内涵与实施策略随着2017年版高中各学科新课标颁发,朝向核心素养时代课程目标的大单元教学也应然而生。仅“知网”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大单元”,就能搜到4273篇文章,包括大单元教学、大单元设计、大单元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模式、大单元备课、大单元教学观、大单元整体学习、大单元整合教学、大单元整体教学、大单元主题教学等十个话题,搜索“大单元教学”,呈现1597篇文章。文章来源有专家名师,也有一线教师,有核心期刊,也有硕士论文,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中小学各门学科教学。已有的大单元教学研究,对中小学一线教师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很大指导意义。但是,由于诸多因素,专家学者对大单元教学看法不一;已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成果还不能对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引领作用,很多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的内涵与策略还比较模糊,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困惑,无法实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在实际教学中实现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先要弄明白以下问题:大单元教学的背景是什么?什么是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路径是什么?01大单元教学的背景单元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单位,源于十九世纪赫尔巴特学派的戚勒,之后美国发展出基于思维过程组织教材单元的编制原理,开发了项目单元、问题单元、课题单元、作业单元、活动单元、经验单元等多样的单元。近几年,在我国掀起单元教学的热潮,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素养时代培养人才目标的需要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进入素养时代。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指出“素养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其对应的主体是人。”自此,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基于单个课时和知识点的教学无法匹配素养目标,素养目标需要与之匹配的单元教学设计。崔允郭教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之“家”,指学生学了本学科之后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它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升级,而“逐个”知识点的“了解”“识记”“理解”等目标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新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运用知识做事、持续地做事、正确地做事,强调知识点从理解到应用,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及其运用。由此看来,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倒逼教学设计的变革,教学设计要从设计一个知识点或课时转变为设计一个大单元。荣维东教授说教育要从传统的以知识和技能为本向能力和素养为本转变。“素养为本”指今后的教育将以核心素养教育为目标,培养学生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关键能力。“加强整合”指要打破过去的分科教学和单一技能训练的模式,重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统整,突出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科实践及跨学科学习,推动课程及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实用性。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各门学科新课标都提出了“单元整体教学”实施建议。比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5年版)》提出“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教学建议:“推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教师要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确立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深入解读和分析单元内各语篇及相关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对单元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组,建立单元内各语篇内容之间及语篇育人功能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发展性的单元育人蓝图;引导学生基于对各语篇内容的学习和主题意义的探究,逐步建构和生成围绕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促进其核心素养综合表现的达成。”2.改善教师教学实践问题的需要课程改革已20多年,但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形成正确态度相割裂的传统教学观却根深蒂固,很多教师传承了自己上学时老师的讲授方式:重视知识点教学,以教材为本,按照教材课时安排上课,零碎的单一知识、技能教学,无法形成学生可迁移、创新的学习能力,出现学生学了忘了、教师不会教了等教学困局。在信息化数据时代,学生可以多渠道获得信息,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单一路径,这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挑战。王蔷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缺乏以大观念统领教学设计的意识,大观念本身还没有内化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二是教学内容碎片化,不能形成知识网络,难以构建学生完整的认知结构;三是教学过程散片化,缺乏逻辑关联,没有意义通联,逻辑是教学的支点,没有意义就没有逻辑;四是教学评价形式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不能有效融合。3.大观念视角下的教学需要大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902年,杜威说,教师应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从而形成大观念,摆脱传统教学中的事实和观点。怀特海1929年提倡“大观念”,他认为,应该在儿童教育中引入少而精的主要思想,并尽可能将它们相互关联起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教育部,2018)大观念成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强调从知识点学习转向对内容和方法的学习,从碎片化转向整合关联的结构化学习。由此可见,大观念视角下的教学需要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了解了大单元教学的背景,有些老师可能会问:大单元教学是不是就是针对教材上的教学单元进行内容整合呢?02大单元教学的内涵大单元教学是不是就是针对教材上的教学单元进行内容整合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理解大单元教学的内涵问题。1.什么是“单元”?单元指自为一体或自成系统的独立成分,不可再分,否则就改变了事物的性质。2.什么是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不同于我们日常说的“教材单元”。教材单元:教学单元实际上是教材单元,是由若干个知识、语篇等组成的集合,通过课时教学的组织方式。教材单元的出发点是教师的“教”,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上课素材。刘徽教授认为我们所说的教材单元,更关注的是内容上的关联性,比如这个单元都是关于“说明文”的或者都是关于“函数”的(英语教学中,一个单元可能是某种时态、词法或句法学习等)。然而学习了这些内容,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素养?以及不同内容主题的单元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并没有得以深入探究。“教材单元”是将单元学习的目的定位于学习内容,而不是立足于发展素养。大单元教学即学习单元:是针对学生的真实问题,以学生学习为锚点,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研读教材、确定目标、设计课堂大问题和大任务、教学评三位一体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西南大学荣维东教授认为大单元教学与传统单元教学(教材单元)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是一种集约式的多篇教学形式,而且同一单元之中有着大致相同的教学目标、内容、策略、路径和评价等要素,同一单元中的多篇课文有着诸多相关性。不过,大单元教学与传统单元教学仍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荣维东教授通过下表对大单元教学与传统单元教学要素做了比较和说明:荣维东教授认为与“教材单元”相比,大单元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在其“大”。这个“大”体现在如下四方面:一是课程内容、教学材料或课程资源更多。不仅仅是三篇四篇五篇,而是根据需要的若干篇甚至更多、更广。二是用大概念进行内容统摄。大单元要有核心议题、主题、技能、思想、观点、原理、策略,即以大概念作为依托,这是更加上位、更具概括性和通用性的课程核心知识,目前亟须对其进行整理、提炼、研发、重构。三是课程内容结构化重组。由于大单元内容往往太多太杂,为了使它们杂而不乱、有机联系,就需要进行结构化统整。四是具有“大情境”的特征。其理论假设是核心素养,即行为主体基于情境任务调动具体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这种知识和技能不再是系统的、外在于主体的,而是具有特定情境性、地域性和个体性的。大单元教学不再是仅仅聚焦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是基于特定议题、主题、任务的“做中学”。这是核心素养教育的内在需求,也是驱动学习发生的内生动力。这种任务情境设计自然对教师的教学创意设计能力是一种考验。刘徽教授对大概念教学中的单元做以下解释:“单元”是素养目标达成的单位,是围绕大概念组织的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的集合。今天大家探讨的单元是指向核心素养达成的;反过来,素养的达成也必须在单元中才能完成。《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威金斯和麦克泰格说“通过数以千计的教师一起工作多年,我们发现单元为设计过程提供了恰当的实际切入点。……单课时间太短,不能实现复杂的学习目标。单课计划理应依从单元计划:当一堂课被包含在更大的单元和课程设计中时,通常会更有目的性和连接性。”刘徽教授用下图解释课程、单元、单课的关系:如上图所示,大单元教学是一个“宏观到微观的总体框架设计”。从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跨学科大概念(学科大概念)、课程、单元,到具体单课设计,从宏观到微观,从概括到具体,一以贯之。以这种方式落实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让教师心中有课程规划,有整体愿景和终极目标,师生就能始终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保证每节单课都朝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究竟如何定义大单元教学的内涵呢?在文献阅读过程中,被引用最多的权威说法是崔允潮教授的观点。崔允潮教授认为大单元教学中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崔允教授认为现有教科书中的单元,譬如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通常是一个主题下的几篇课文,如果这几篇课文没有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没能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那它就不是我们所讲的单元概念。确切地说,那只是内容单位,而不是学习单位。崔允潮教授用建筑单元来类比解读,原有教材的单元好比一个个独立的钢筋、水泥等建材单位,而学习单元则好比我们的住房“单元”,一幢由几个单元组成的建筑,就好比一个由几个单元组成的学期课程(也可叫模块)。一个建筑单元由屋顶、户型、楼层、楼梯、钢筋、水泥、门窗等组成,依此可以类比,一个学习单元由素养目标、课时、情境、任务、知识点等组成,单元就是将这些要素按某种需求和规范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大单元教学打破教材单元的限制,结合学习主题需要,可以跨单元、跨年级、甚至跨学科整合学习资源,在学习主题统领下,形成一个网状的学习单元。这种大单元教学将会对一线教师带来教学经验的巨大挑战。没有经过专项培训学习或团队研究,单靠教师个人很难实施大单元教学。但是,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也不是“高不可攀”,一线教师可以学习课标理念和专家名师的指导意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逐渐认识大单元教学。王蔷教授认为单元整体教学是指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围绕特定主题,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深入解读、分析、整合和重组后,结合学习主体的需求,搭建起的一个有单元大主题统领、各语篇次主题相互关联、逻辑清晰的完整单元教学,使教学能够围绕一个完整的主题设定单元目标,引导学生基于对各单独语篇小观念的学习和提炼,逐渐建构基于该单元主题的大观念。也就是说,大单元教学要先建立单元大主题,再结合单元大主题建构子主题(小主题),形成网络状。从大单元为起点,落脚处是语篇的观念、育人价值、与其他子语篇的关系,使得每个语篇教学都会为单元大主题做出贡献,为学生单元大观念建构、价值观念形成、一生发展以及核心素养形成奠定基础。大单元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效应大于单个语篇教学累加的总和,因为单个语篇只是在不同主题、不同层面对学生有价值,不能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也很难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首先要在单元教材解读、整合和学情分析基础上,设计单元教学目标。王蔷教授认为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单元大主题的建构展开,具有关联性和建构性特征,单元目标的实现必须基于各个课时目标的实现,因为每一课时都会承担单元目标的一部分或者一个阶段,每课时也都不再孤立的存在。同时,课时与课时之间也有更紧密的关联,既是上节课的回顾延伸,同时为下节课奠定基础。大单元教学的教学内容具有整合性特点,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是在深入研读教材基础上进行的内容整合与优化调整。教学活动设计围绕单元主题展开,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完整性的特点。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文标题:2025教育随笔心得:大单元教学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706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