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调研 > 研讨材料 > 市委关于青年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的报告
市委高度重视青年干部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其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效果显著!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市委关于青年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的报告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市委关于青年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的报告近年来,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统筹宣传、共青团、教育等多方力量,以“四个坚持”为突破口,创新路径、凝聚合力,推动青年思政工作走深走实,引领广大青年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贡献青春力量。一、主要工作情况(一)坚持理论铸魂,筑牢青年坚定信念的政治根基。一是以思想引领为先导,夯实理论武装根基。市委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群体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青春挺膺担当”等重点主题,开展“首府青年讲师团”巡回宣讲、“红领巾爱学习”主题活动960余场,覆盖青年群体超5万人次。组织青年理论宣讲大赛、“微团课”比赛、“红领巾讲解员”展示等系列活动,点燃青年理论学习热情,形成“比学赶超”生动局面。二是以理论传播为抓手,推动教育入脑入心。以“青城共育石榴籽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在全市委中小学构建“开学第一课+主题升旗+双宣誓”思政链条,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组织“雷锋精神”宣讲、安全普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培育青少年法治思维与阳光心态。开展“红领巾心向党”班团队会、“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团日等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滋养青年心田。三是以使命教育为牵引,锻造过硬师资队伍。全面实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师德师风建设,组建“党员名师工作室”“名师+”研修共同体,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思政先锋队。通过师德讲座、政治理论培训等手段,淬炼教师队伍的政治品格与育人本领,构建起“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思政教育生力军。(二)坚持舆论塑形,汇聚青年砥砺前行的思想力量。一是以舆论引导为关键,汇聚奋进思想力量。市委持续完善“青年主体+青年语言+青年平台”三位一体宣传矩阵,构建覆盖面广、传播力强、影响力深的主流舆论生态。团属媒体与市委级主流媒体协同发力,依托“青听·城市委发展共话青春未来”“青春与法同行”等品牌活动,激发青年主动发声、积极建言,实现正能量“破圈传播”、主旋律“声入人心”。2024年以来累计推出青年主题报道286篇,创作《不屈的信仰》《今天的模样》等文化精品130部,全网播放量突破70万次。二是以校园宣传为阵地,深化主题教育实践。推出“牢记嘱托筑梦北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民族团结一家亲”“书信手拉手”“争做民族团结小小石榴籽”等主题团队日活动1500余场,吸引青少年参与超10万人次。深化文明校园建设,打造文明校园600余所,举办校园文化展演、主题宣传活动百余场,构筑起立体化校园思政宣传体系。三是以网络清朗为目标,筑牢意识形态防线。组建青年网评员尖兵队伍,围绕重大节点开展舆情引导,举办网络文明传播大会、网络安全宣传周等活动38场,全面提升青年“线上正能量发声、线下价值观引领”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三)坚持文化赋能,培育青年团结奋斗的道德风尚。一是以文化实践为纽带,厚植家国情怀根基。全市共青团组织广泛开展“我与祖国共成长”主题团日、“中国我的爱”快闪等活动,持续擦亮文物故事大赛、青年书画展等文化品牌,增强青年文化认同感与精神归属感。二是以阵地建设为依托,创新协同共育模式。建设“雷锋学校”等示范阵地300余所,推出“红色教育+民族团结”主题研学路线,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品牌,实现思政教育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推进美育、劳动教育协同发展,建成“馆校共建”基地40个,推广“劳动+”教育模式覆盖276所学校,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550余场,为青年成长搭建多维立体育人平台。三是以岗位建功为载体,激扬青春奋斗力量。团市委、新城区法院等单位联合开展“青春共话城市委未来”主题交流会、青年宣讲报告会,引导青年立足本职岗位建新功、显担当。推动法院、企业、高校跨界联动,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践平台,用好博物馆、雕塑艺术馆等红色实践资源,释放青年全面发展新动能。(四)坚持创新提质,增强青年思政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一是以需求导向为突破,延伸思政教育触角。市委紧扣青年特点,创新构建“新机制+新载体+新语态”三维思政体系,实现教育吸引力与时代感双提升。市委宣传部牵头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清单》,推动思政工作从任务驱动向体系建构转型升级。团市委积极扶持“青年新媒体协会”发展,举办“青·活力”短视频创作大赛、建设青年新媒体“实训基地”,鼓励青年用“网言网语”讲好青城故事,形成“青年讲给青年听”的良性互动生态。二是以教学改革为引擎,激活课堂思政效能。探索“艺术+思政”“实践+思政”融合教学模式,联合人大、学校开展“共绘思政同心圆”一体化教育活动。依托“共享课堂”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构建城乡联动、线上线下贯通的“数字思政”新样态。实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种子教师”培养计划,建立中小学思政教师全员轮训制度,形成区域研训、校本研训、网络研训立体化培养体系。三是以企业担当为支点,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市属国企积极打造以“YOUNG国资”品牌为牵引的“1+10”青年志愿服务品牌体系,组建国有企业青年志愿服务队10支,创设“‘艺’起帮”文化文艺志愿服务、蓝马甲天天帮等特色服务项目10个,组织6800余名干部职工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等多家企业联合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举办“信仰的力量——传薪火多元共育启未来善建北疆”礼堂思政大课,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二、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深化理论武装,筑牢青年干部思想根基。构建“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应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组理论中心组、青年理论小组为载体,通过原著研读、专题研讨等形式,推动青年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需破解学习浮于表面、功利化倾向等问题,将理论学习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实践任务结合,引导青年干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深化理论认同,避免学用脱节。(二)破解现实难题,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坚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针对理想信念问题,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党史学习、英模事迹宣讲等方式,引导青年干部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避免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迷失方向。在政治能力培养上,需强化政治敏锐性训练,结合网络舆情处置、重大事件应对等场景,提升青年干部从政治高度分析问题的能力,防止因经验不足导致政治判断偏差。对于工作作风问题,要通过基层蹲点、艰苦岗位锻炼等方式,磨砺青年干部的意志品质,摒弃急功近利心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确保在扶贫攻坚、应急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扛得住、打得赢,以实干担当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三)工作机制,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做好青年干部思想政治工作需打破“单打独斗”模式,形成党组织领导、多部门协同、制度保障的长效机制。借鉴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党政齐抓共管”的经验,建立青年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整合组织、宣传、共青团等部门资源,将思政要求融入干部培养、考核评价全过程。同时,创新教育载体,结合青年特点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平台,通过情景模拟、志愿服务等互动式活动,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避免形式化、灌输式教育。此外,需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将思想政治表现与评优评先、晋升提拔挂钩,对理想信念坚定、工作实绩突出的青年干部优先培养,对思想滑坡、作风不实的及时提醒纠正,形成“正向引导+反向约束”的双重保障,确保青年干部在严管厚爱中成长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本文标题:市委关于青年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的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79684 .html